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网站>专题资讯
靶向矫治校航向 专门教育启新航 ——黄石市启航学校矫治教育工作分析报告
2025-10-24 21:13:43   来源:今日湖北


黄石市聚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上升势头和低龄化的问题,着力破解“发现难、矫治难、回归难、巩固难”等痛点堵点2022年9月组建了全省第一所公办专门教育学校。三年来,黄石市启航学校始终“教育、感化、挽救”作为专门矫治教育工作方针和办学理念,从行为矫治德法教育、心理修复、社会帮扶等方面综合施策,为迷途少年点亮归航灯”,以专门教育“小切口”推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大提升”。

一、基本情况

三年,黄石市启航学校累计接收具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483(公安机关送学456人,检察机关送学27人,学生毕业离校382人,回原学校继续就读147人,占总人数的38.5%家中自行安排工作177人,占总人数46%;父母监管14人,占总人数3.7%,为预防和降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起到了积极作用。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同比下降17.9%,2025年上半年全市受理未成年人犯罪审查起诉人数同比下降54.5%累计接待省市内外30多家单位来校开展考察交流,新华社、《长安》杂志社和省内主流媒体刊发我市专门学校工作经验报道14篇,矫治教育效果明显。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以“行为矫治”为立足点,实现专门教育规范化

创新“三纵三横”工作标准体系和“分级+分类”管理模式,通过结构化的半军事化管理打破学生原有的不良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一是规范课程设置。结合专门学校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围绕法治、德育、心理、价值观、行为认知5大模块,开发设计14门课程。着力打造军体演训堂、德法大讲堂、社会实践大课堂等教学品牌,同步开设心理辅导、职业规划、中考冲刺等特色课堂二是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根据学生教育矫治期限三至六个月时限的要求,坚持一人一策、分类施策以时间为维度,设初、中、高3个矫治班次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晋升条件,结果直接纳入结业离校依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递进式矫治体系。三是强化服务管理。将学生安全纳入重点工作,严格把控食材采购和加工,并落实防疫、消防等措施,学生伙食标准设置到比教职工高10%。成功争取省教育厅拨付义务教育奖补资金200万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提档升级,监控设施全覆盖,确保监管场所安全。

(二)以“德法润心”为关键点,提升专门教育精准化

深挖青少年违法犯罪背后法治意识淡薄、道德培育不足等原因,系统构建德法融合、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引导其将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科学研发专用教材。依托湖北师范大学高校智库,建由教育学、法学、心理学专家构成的研发团队,首创全国专门教育领域5册校本教材,于2025年9月24日正式交付使用,为推动专门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以德树人教育转化。通过教师民警包保学生的形式鼓励他们与学生建立信任纽带,弥补其情感缺失,引导其明辨是非、学会感恩。将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利用经典诵读、案例研讨等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坐标。三是法治教育贯穿始终。聘请法治副校长、未检检察官等组成法治导师团,与团市委、公检法等机关单位,武汉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律师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达成合作,累计开展法治课堂126余场、个案辅导478人次,不间断提供精准法律支持。通过模拟法庭、法治辩论赛等体验式教学,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

(三)以“启智增志”为突破点,促进专门教育人性化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教育延伸到哪里、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关爱就覆盖到哪里”,构建家校社无缝衔接的帮教体系。一是加强校园关爱。实行“教官+教师”双轨管理,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24小时陪伴引导,每班配备1名班主任,以同班5至6名学生为一组配备1名辅导员、1名教师和1名分管教官进行跟班教学。二是加强家校联动。建立家长微信群,设立24小时家长热线,开办“家长课堂”,推动家庭和学校双向奔赴,帮助改善亲子关系。办学以来累计收到家长送来的5封感谢信和18面锦旗。三是加强社会帮扶。统筹社会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帮教阵地,共同做好做实专门教育工作。如,每月定期邀请律师来校开展法治辅导,不定期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公益人士和先进榜样来校讲座与企业共建曙光就业基地,为表现良好的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四)以“回归社会”为落脚点,保障专门教育长效化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延伸到学生结业离校后,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一是完善工作机制。联合市委平安办、市教育局印发《黄石市专门学校学生后续帮教管理规定(试行)》,建立“3个月、6个月、一年”三段式跟踪评估机制;与关工委、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对结业离校学生的后续学习、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跟踪帮扶探索联合人社、职校、企业开设汽修、电商等技能培训,实现结业学生就学、就业、回归家庭“三个100%”。二是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一人一策一档案”,明确学校、人社、社区及家长的四方责任。将后续帮扶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年度绩效考核,将《规定》中的各项措施从“纸面”落到“地面”,杜绝责任虚化、工作空转。三是开展评估监测。构建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不仅监测学生的就学就业等“硬指标”,更通过专业访谈、心理测评等方式,持续跟踪其思想动态、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能力等“软指标”,形成动态评估报告,为精准调整帮扶策略提供依据,确保持续帮扶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是专业力量仍显薄弱。目前具有高级资质、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复合型专业人员相对短缺,难以完全满足复杂个案的需求。二是家校合作深度不足。部分家庭配合度不高,存在家庭教育能力缺失或方法不当的问题,影响了矫治效果的巩固。三是社会支持体系有待健全。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多为临时性、项目化,尚未形成稳定、长效的联动机制。学生在离校后的衔接帮扶、就业指导等方面资源对接不畅。

四、对策与建议

(一)内培外引,建强专业人才队伍。针对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需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一是实施“专业能力提升计划”。设立专项培训基金,鼓励有潜力的在职教师考取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社工师等高级资质,并将其与职称评定、绩效薪酬挂钩,激发内生动力。二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争取编制与政策支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是搭建跨专业团队。整合校内现有力量,推动心理健康教师、社工、德育教师、文化课教师及教官形成“教育转化协作组”,通过定期个案研讨会的形式,集思广益,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复杂个案。

(二)精准赋能,深化家校协同共育。针对家校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核心在于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并建立稳固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一是设立“家长学校”。开发系列化、课程化的家长培训内容,针对青春期沟通、情绪管理、规则建立等普遍性难题,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提升家庭教育的胜任力。二是推行“一对一”家校联系制度。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固定的“家校联络导师”,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如每周一次电话、每月一份成长报告)。导师不仅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与困境,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养建议,成为家庭的“教育教练”。三是引入家庭系统干预。对于问题特别突出的家庭,建议由专业社工或心理咨询师提供必要的家庭治疗或介入,从源头上改善家庭互动模式,为学生构建稳定、健康的支持环境。

(三)机制护航,构建长效社会支持网络。针对社会支持体系碎片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推动合作从“项目化”向“机制化”转变。一是推动建立“校地联动”联席会议制度。主动倡议并协调政法委、教育、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门,建立固定的季度会商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学生矫治与安置中的瓶颈问题,明确各方职责,将支持政策制度化。二是打造“社校伙伴”计划。与有资质、有信誉的社会组织、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而非临时项目。例如,共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持续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机会。三是构建“离校追踪与支持系统”。学生离校前,即为其制定个性化的《离校衔接方案》。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由专职社工或妇联支委人员进行定期回访(如离校后半年内每月一次,之后每季度一次),及时了解其就学、就业及生活状况,并协助链接人社部门的就业资源、社区的帮扶资源,确保帮扶不断线,有效降低再犯风险。

黄石市司法局:徐小平、张昶、盛叶子

责编:万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