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网站>专题资讯
事关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 湖北公布第二批典型经验做法
2025-10-13 12:41:48   来源:湖北省市场监管局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处

今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积极探索创新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在打造校园“透明厨房”、微厨房改造、校园食材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做法。现将2025年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典型经验做法(第二批)公布如下:

襄阳市打造学生家长看得见的“透明厨房”

襄阳市致力于将学生营养改善、“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和智慧监管紧密结合,在保障学生饮食安全和改善学生营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平衡膳食、“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和智慧监管“一网融合”“一体实施”的发展之路。

打造网络“透明厨房”。全面开展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将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接入市政府“雪亮工程”平台,实现校园食品安全“一网统管”。开发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校餐码上查”平台,建立“一校一码”制度,学生家长委员会代表通过扫码实时查看学校食堂后厨情况。目前,襄阳市“校餐码上查”平台已接入全市524所学校食堂,家长可实时调取摄像头拍摄的清洗间、炒制区、蒸饭间等关键部位画面,还可查看菜品供应商、采购清单、每周食谱等多项内容。

打造平衡膳食厨房。制定《襄阳市中小学三年营养食谱编制项目实施方案》,2019年组织国家、湖北省和襄阳市营养学会以及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家学者率先在全国编制中小学生营养襄阳标准,明确学校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菜谱蛋白质、能量等参数标准,构建“健康配餐+家长每日陪餐+家长在家制作”的家长体验模式,每周食谱提前公示,家长可通过平台查看菜品详情与营养分析,孩子吃得更舒心。

打造智慧监管厨房。运用物联网、AI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手段,建设学校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实行食材出入库、烹饪过程、健康体检、餐具消毒、食品留样等全过程的智能监控和风险预警,将智慧平台纳入襄阳市“一网统管”,建设智慧监管“应用场景”,构建了“学校和校外供餐单位智慧监管+学生营养膳食管理+全市应急管理+舆情监测”智慧管理模式,率先将包保干部督导及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纳入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智慧监管平台管理,实行网上监管。

宜昌市推行“中央厨房+微厨房”新模式

为着力破解宜昌市城区老旧中小学校食堂改造难的现状,宜昌市积极寻找传统集中配送供餐和学校现场加工即食供餐的有机结合点,探索推行“中央厨房+微厨房”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学校集中供餐的食物新鲜度和家长满意度。

部门联合推进营养午餐工程。宜昌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宜昌市中小学学生营养午餐工程“微厨”建设指南(试行)》,积极推进宜昌市中小学学生营养午餐工程。《建设指南》提出3种“微厨”建设方式,明确“微厨”基本要求,指出“微厨”功能分区需满足辅助功能区、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并建设“微厨”配套设施。《建设指南》的出台,有效推动“微厨”改造工程,为宜昌市城区41所未建食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营养可口的午餐。

微厨改造破解硬件升级难题。为有效破解部分学校老旧、场所有限等不具备建设标准化食堂的难题,宜昌市先后在点军区和夷陵区18所公办中小学,试点采用“中央厨房+微厨房”的供餐模式,该模式为“中央厨房”完成食材的清洗、加工、分装等,由全程可监控的冷链车将加工完毕的食材(半成品)运送至各个学校;学校建设“微厨房”和就餐场所,完成校内烹饪加工、分餐和集中用餐,“微厨房”和就餐场所可由现有教室等场所改建,也可采用新型钢结构搭建。这种新的模式解决了城区学校供餐场所受限、专业操作人员缺乏、食堂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截至今年9月,宜昌城区共有7家中央厨房参与学校供餐,有41所中小学校建成“微厨”,集中供餐18100人次,中央厨房向微厨配送净菜32200份,共承担约5万名师生的供餐任务。

创新监管提升风险预警效率。为确保校园食品安全,规范中央厨房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宜昌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提升城区中央厨房建设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撬动“智慧监管”,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化基础、网络安全和管理体系建设,重点突出“互联网+明厨亮灶”和中心快检室建设,在智慧监管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上实现新突破,“中央厨房+微厨房”的创新模式,有效解决学生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

十堰市探索实施校园大宗农产品溯源智慧监管

十堰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将“鄂农食安”肉菜安全承诺码系统推广应用于校园大宗农产品管理,着力构建“源头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的智慧监管体系。

高位统筹,凝聚推广“向心力”。十堰市教育局、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联合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鄂农食安”系统护航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与推进路径。聚焦校园大宗食材供应链监管难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出台《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校园大宗农产品采购衔接工作指引》,推进供应商资质、食材来源凭证、检验检测信息的集中汇聚与高效管理。分层级、常态化组织学校管理员、供应商开展实操培训,提升系统应用能力与数据质量。

精准施策,贯通监管“全链条”。十堰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教育、农业部门,将全市主要学校食材供应商及其市内种养殖基地、合作社纳入系统统一管理,供应商通过平台上传有效资质、产地证明、检测报告。推动学校食堂在系统内建立专属采购目录,优先选用可溯源供应商,确保食材“来源清、身份明”。推动“鄂农食安”与“数字食堂”系统融合应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员每日录入食材采购信息(品种、数量、供应商、追溯码),并同步上传验收现场照片,实现“人、货、证”三方信息实时留痕、数据动态更新、全程可查,真正做到“入库即溯源”。完善系统大数据分析功能,对供应商资质时效、食材检测异常、配送延误等关键风险点进行动态监测与智能预警,监管部门实时掌控辖区学校食材安全态势,对预警信息实现快速响应、精准核查、闭环处置。

成效初显,智慧赋能“见真章”。系统应用以来,信息透明化管理机制倒逼供应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学校采购、验收、记录行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监管部门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数据跑路”、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管控”的转型升级,监管精准度和威慑力显著增强。“鄂农食安”系统已在2家校外供餐单位和8所中小学食堂试点应用,纳入可溯源食材12个品种,覆盖供应商9家。部分试点学校在食堂公示屏实时展示当日食材溯源信息,“看得见的安全”极大提升了师生及家长的信任感与满意度。

恩施州发布校园食品采购配送查验工作指南

恩施州市场监管局聚焦校园食品采购招标评分固化、评价退出机制不健全、食材追溯信息不完整、靶向监管不精准等难题,坚持从食品采购验收配送规范化管理入手,联合州教育局出台《恩施州校园食品采购配送查验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规范校园及校外供餐单位在食品采购、配送及查验等方面管理。

公平公正,把好入口关。《指南》要求,学校食品采购应遵循公开透明、安全健康、符合营养需要的原则。学校食堂采购使用的米、面、油、水(海)产品、肉类及其制品、禽蛋类、豆制品、调味品、蔬菜及其制品以及洗洁精、一次性使用餐饮具用具等,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公开招标、集中定点采购,并拟定食材采购负面清单。8县市认真落实《指南》关于校园食品及原辅材料供应商采购项目与续聘教育风险管理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供货服务商。各县市纪委监委、教育局相关人员全程参与食材采购,落实“事中监管”,确保招标活动公开公正。对食材价格实行动态管控,出台《学校后勤食堂物资采购询价及验收入库管理办法》,实时调整食品供应价格,加强出入库管理,杜绝采购环节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

科学评价,拧紧安全绳。《指南》要求,学校及校外供餐单位应建立供货者评价和退出机制,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供货商的食品安全状况等进行现场评价,将符合食品安全管理要求的列入供货者名录,及时更换不符合要求的供货者。建立健全针对食材供货商的食品采购、配送管理奖惩、约谈、处罚、预警、退出等制度机制,制定完善不合格食品替换、封存、报告等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适时采取资料审查、现场踏勘等多种方式,对供货商是否满足供货条件进行科学评估。8县市按照《指南》要求,不定期对食材供货商开展质量及服务评价,并建立约谈、经济处罚、终止服务等工作机制。市场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发出工作提醒和警示建议,督促建立学校食材供应商“黑名单”。

规范查验,全程可追溯。《指南》明确,学校及校外供餐单位应自觉履行索证索票义务,要求供应商开具包括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的供货凭证并做到随货同行,按规定查验并留存供货者的同批次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和进货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8县市按照《指南》要求,组织学校食材验收人员集中培训学习,熟练掌握索证索票及食材查验的相关要求。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