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虞媛、李晓、石君兰、李琴、何卓琳)报道,近日,湖北省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荆江潮头”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开展了一次意义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怀着崇敬之心,深入探访了三位1998年抗洪抢险的亲历者——普通群众舒兴富,以及杨明国、胡从香夫妇。在这场与历史的对话中,同学们以聆听者的身份,走进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感受在滔天洪水面前,普通人所迸发出的非凡勇气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图一 拍摄者:陈玉绮 供图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舒兴富:纵身一跃,血肉即为长城砖石
舒兴富老人虽已年迈,但谈起1998年的那个夏天,他的目光依然如当年般坚定。那一年,长江流域遭遇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水位持续暴涨,公安县堤防频频告急。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舒兴富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加入了抢险队,日夜奋战在抗洪一线。
图二 拍摄者:陈冉冉 供图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那时候,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搬沙袋、堵管涌、巡大堤,什么活都干。”舒兴富回忆道。最危急的时刻,堤坝出现漏水险情,汹涌的江水不断从漏洞中喷涌而出,随时可能引发决堤。千钧一发之际,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湍急的洪水中,与队友们一起用棉被、帐篷布成功封堵漏洞。
图三 拍摄者:陈玉绮 供图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根本没时间害怕,”舒兴富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堤在人在,家不能垮!”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他在洪水中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因在抢险中的英勇表现,舒兴富火线入党,并被授予“见义勇为模范公民”称号。然而面对荣誉,他始终谦逊地表示:“我只是尽了一个普通人的本分,这些荣誉属于所有并肩作战的人。”
图四 拍摄者:陈玉绮 供图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明国、胡从香夫妇:灶台炉火,点燃军民同心烈焰
在抗洪前线,不仅有像舒兴富这样直接参与抢险的英雄,还有无数人在后方默默支援。杨明国与胡从香夫妇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守护前线的典型代表。当得知抗洪部队急需后勤支援时,杨明国主动请缨,将自家经营的大排档变为临时伙食点。
部队负责同志询问:“半小时能做三十多人的饭吗?”杨明国毫不犹豫地回答:“能!”从此,夫妇俩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忙碌生活。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起床准备食材,灶台上的炉火从未熄灭。除了为官兵备餐送水,他们还提供物资存放和临时住宿,成为抗洪战士最坚实的后盾。
图五 拍摄者:陈玉绮 供图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胡从香动情地说:“战士们太辛苦了,日夜守在大堤上,我们别的做不了,热饭热水一定要管够。”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夫妇二人无私的付出。他们用最实际的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也因此荣获“抗洪抢险拥军模范”称号。灶台前的忙碌身影,成为那场抗洪斗争中一道温暖的风景。
精神长河,奔涌不息
实践队员们聆听着亲历者的讲述,多次感动落泪。队员王同学表示:“没有亲身经历那场洪水,很难想象当时的艰难。但从舒叔叔、杨爷爷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众志成城,什么是平凡人的伟大。”
走访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老照片和荣誉证书这些实物,更透过岁月,触摸到了那段历史中跳动的脉搏。舒兴富展示的当年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杨明国夫妇珍藏的与战士们的合影,每一张笑脸都诉说着军民鱼水情深。
此次走访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98抗洪精神在这场对话中得到了新的传承——那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是军民同心共渡难关的团结,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抗洪亲历者用行动书写的担当与奉献,让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了传承精神、报效国家的信念。正如带队老师所说:“98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青年要从中汲取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继续发扬这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荆江潮头,精神永驻。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奔涌流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
责编: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