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东南的群山环抱中,王英镇王文村后山那座云雾缭绕的金盆山,流传着一段跨越两百年的神奇传说。相传清嘉庆年间,这里山高林密却土地贫瘠,村民们终年垦荒种地,却因山洪频发、交通闭塞,过着“日出而作,日落难炊”的苦日子。
某年大旱,村中王氏兄弟在龟裂的田埂上掘井求生,忽见山涧飞来七彩霞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僧踏雾而来,见村民虽衣衫褴褛却互相扶持,遂以禅杖点地:“此地藏有金盆山,待勤勉者得之。”说罢化作青烟隐入山林。当夜暴雨倾盆,次日山坳竟现两处清泉,泉水所经之处楠竹破土而出,三载成林。
村民取竹造纸,所产“金盆竹纸”因韧如帛、色如玉,引得商贾云集。村口三槐树下,王氏后人建起青砖灰瓦的寺庙,供奉着“金盆禅师”法相。每逢竹纸开市,山道上便回荡着“金盆山,金盆山,竹浪翻涌福满川”的船工号子。
1934年秋,战火蔓延至幕阜山区。三槐寺的晨钟惊醒了沉睡的山谷——300余名红军伤员被抬进禅院。村民连夜拆除佛像,将梁柱改作手术台,竹纸扎成止血绷带。寺后山洞里,206名无名烈士在此长眠,他们的血浸透了脚下的红土地。
如今的王文驿革命烈士陵园,206座青石墓碑在松涛中肃立。每年清明,王文村的孩童们都会捧着新扎的竹纸花前来祭扫,他们用祖辈传下的造纸手艺,将竹浆化作寄托哀思的白花。山风掠过竹林时,恍惚能听见当年红军战士用竹筒吹奏的《十送红军》,与竹造纸坊的捣竹声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回响。
这座承载着神话与热血的金盆山,如同那生生不息的楠竹,年复一年地讲述着劳动创造奇迹、丹心永铸山河的故事。山脚下的竹纸作坊至今延续着古法技艺,每一张泛着竹香的纸张,都浸染着先辈的汗水与忠魂。
通讯员: 左云超
责编: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