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网(通讯:祁思浩)“老师,这个机器人会唱歌吗?”“机械臂能提东西吗?”“无人机能飞到山那边,看看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吗?”“为什么静电球能让头发竖起来,是不是有魔法呀?”7月10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职院巧匠‘芯’火电光”志愿服务队走进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前沿科技展示与互动体验,点亮他们的科学梦,并将科技知识与当地的红色历史巧妙融合,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注入新活力。
学生志愿者们带来的机械臂、机器人、无人机、静电球等科技展品,一亮相就成为全场焦点。在科普讲解时,志愿者们化身“科技导师”,结合生动案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机械臂如何精准完成抓取动作、机器人的“大脑”是如何运作、无人机在农业植保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等知识。志愿者们还巧妙地将讲解与王文村的红色历史相结合,给孩子们讲述了革命先辈凭借智慧与勇气克服困难的故事,引导孩子们理解如今的科技成就同样源于不懈的钻研与探索,鼓励大家传承红色精神,勇攀科技高峰。
互动体验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排着队,跃跃欲试地操作机械臂,当看到机械臂成功抓起小玩具时,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机器人随着指令跳舞、说话,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无人机在志愿者的操控下,时而低空盘旋,时而高空俯冲,孩子们仰着头,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静电球旁,孩子们一个个伸出小手,感受着静电带来的奇妙体验,不时发出惊喜的尖叫。亲手实践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科技的魅力深深烙印在了孩子们心中。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这些高科技,今天能亲手操作,太有意思了!”王文村五年级学生倪子豪激动地说,“老师说我们王文村是革命老区,先辈们很厉害,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发明更多厉害的东西!”
对于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志愿者而言,这次经历同样意义非凡。“小朋友们好奇的眼神与稚嫩的提问让我深受触动,”志愿者邱永弘说,“能在红色土地上用专业知识做科普,让科技与红色基因碰撞出火花,再热再累都值得!”志愿者陈云龙也表示:“短短几天,我们已和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历史的崇敬,让我们对接下来20多天的暑期实践充满干劲和期待!”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职院巧匠‘芯’火电光”志愿服务队由15名成员组成,将在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开展为期28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8天里,志愿者们将全程陪伴117名当地儿童, 一方面依托专业所长开展系列科普活动,点燃科学梦想;另一方面,组织孩子们参观烈士纪念碑、前往阳新研学等,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孩子播撒科技种子,厚植爱国情怀,助力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作为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祁思浩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带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了。三年来,每一次走进乡村,他都能强烈感受到乡村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技的期盼。“尤其是在王文村这样的红色革命老区,看着孩子们在接触科技的同时,对家乡的红色历史也产生了更深的共鸣,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2023年和2024年,他相继带领学生团队前往鄂州市汀祖镇和黄冈市团风县但店小学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两次获评“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责任编辑: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