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网站>专题资讯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讲述支点故事
2025-03-07 11:05:31   来源:极目新闻

3月6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多位代表先后发言,9位代表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支点建设、科技创新、新兴产业、九州通衢、文化资源保护、“南水北调”等成为中外记者关注焦点。

湖北高铁4小时可达国内80%的重要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黎东辉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说,湖北12通向超“米”字形高铁网加快建设,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覆盖90%的经济总量。

湖北加快铁水公空“硬联通”,以建设三个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除高铁网外,湖北全面提升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枢纽功能,每年高质量开行1000列以上,通达欧亚大陆40多个国家;高效率联通海上丝绸之路,全力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日韩货物在阳逻港换乘中欧班列直通欧洲,时间节省55%、成本降低15%;立体式支撑空中丝绸之路,花湖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货运航线93条,货邮吞吐量达到142万吨、跃居全国第4、跻身全球货运机场20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直达世界的“空中出海口”。

据介绍,湖北加快国内国际“双联通”,以离岸在岸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九州通衢”。全力做大在岸业务,加快建设武汉、黄石等跨境电商综试区,用好中法生态城、中德产业园等合作平台,32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外商投资企业突破1万家,“投资中国·优选湖北”品牌越擦越亮。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向记者介绍,2024年光谷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

闫大鹏介绍,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光谷调研。这已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考察光谷,每一次,他都对光谷的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尤其是对激光技术及应用成果格外关注,三次听取相关汇报。在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下,在国家战略支持和光谷自身创新生态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激光产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2024年,光谷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73家,在全国高新区里排第4 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光谷还诞生了国产数据库、中国电竞、交互式AI等新兴产业的“全国第一股”。

产业发展上,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此外,光谷已经拥有了5座大科学装置和6家湖北实验室。

“把光谷建成世界光谷,是我们共同的梦想。”闫大鹏说,他建议,面对未来,还需持续加大对高水平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光谷;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高德红外正研制垂直起降飞机

“未来,我们计划打造‘共享飞机+共享机场’的全新分布式航空模式,让大家想什么时候飞就什么时候飞,想飞哪里就飞哪里,哪怕直接飞到村里或山顶。”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在现场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说,该公司正在研制的一款2.6吨的飞机,能坐4个人,垂直起降,一次航程能达到1000公里。

黄立表示,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进步,乃至国家强盛的核心动力。

“核心技术是讨不来的,要不来的,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黄立说,高德红外研制出的红外探测器核心芯片,打破了西方的垄断,由此也支撑起了我国自己的红外产业链并用于多个国之重器。

有什么样的企业,背后就一定有什么样的环境。“在湖北,我们企业随时都能感受到政府对创新的鼓励和包容,能让我们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黄立还向现场的中外媒体介绍了湖北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他还现场邀请广大的有志青年到湖北来创新创业。

长江流域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孪生长江雏形

全国人大代表、三峡大学校长黄艳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长江流域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孪生长江雏形,并在防护调度、河湖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黄艳介绍,近年来,水利部积极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在长江流域已经有数字孪生三峡、汉江、丹江口等成功案例,在长江流域管理、工程安全保障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依托数字孪生三峡和诸多先行先试成果,长江流域已经初步建成数字孪生长江雏形,长江委推出了《数字孪生长江顶层设计》,明确了数字孪生长江建设的布局和任务,初步构建了长江委、三峡集团、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等多元协同建设和应用模式。

“数字孪生长江作为算法、算据、智能融通的综合体系,不仅可支持水利管理,同时还可为涉水相关工作和产业提供数据、算法和智能支撑。”黄艳说,比如智慧灌溉、智慧航运、产业布局、文旅发展等,都可以受益,可以说,数字孪生水利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融通发展的典型场景。

丹江口水库去年Ⅰ类水质达292天

全国人大代表、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辉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介绍,通过综合治水,丹江口水库去年Ⅰ类水质达292天,确保一库净水北送。

王永辉说,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核心水源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320万十堰人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动力。通水十年来,浩浩南水,千里奔流,润泽北方。目前,北京近八成、天津全部用的是南水。北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生机,一些珍稀物种再度出现。

“因为要向北方送水,十堰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王永辉介绍,十堰市十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综合治水,世界上主要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十堰都有应用。“我们还用卫星、无人机、AI等手段守水护水,确保不让一滴污水入库。”他说,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去年Ⅰ类水质达292天。十堰被授予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以第一名成绩荣获的全国文明城市。在2.4万平方公里的十堰大地上,已勾画出一幅青山绕城、碧水映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