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网(通讯:邓丽娟) 在宜昌市夷陵区河心公园,坐落着一座承载“一个家庭·百年中国”记忆的特殊场馆——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作为国家三级非国有博物馆,馆内3万余件反映近代民生变迁的藏品,是记录时代变迁的“活化石”。然而,2025年8月2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对流天气,让这座文化地标遭遇重创;从一线人员的生死坚守,到多方力量的爱心汇聚,一场守护百年记忆的战役就此展开。
一、灾情突袭:百年家博地标遭重创
2025年8月25日下午,宜昌市夷陵区河心公园上空乌云密布,强对流天气毫无征兆地突袭。暴雨倾盆而下,冰雹夹杂着9-11级阵风呼啸而过,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瞬间“破防”。
现场满目疮痍:场馆大门的门牌被狂风撕裂、碎裂在地;展厅内展块记录家庭百年历程与民生变迁的展板应声倾覆,部分展板表面的图文资料被雨水浸泡得模糊不清;室外护栏与展厅内的玻璃展框不堪强风冲击,纷纷崩裂,锋利的玻璃碎片散落在藏品陈列区周边;雨水顺着破损的屋顶与门窗涌入,展厅地面迅速形成大面积积水,最深处可达15厘米,直接威胁着架上、柜中的3万余件珍贵藏品——从民国时期的家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具,到改革开放后的老家电,这些承载着普通家庭记忆与国家发展脉络的物件,随时可能因泡水、受潮而损毁。
灾情过后,馆方初步核算,此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30多万元。看着受损的场馆与岌岌可危的藏品,博物馆工作人员既焦急又痛心,“这些藏品是几代人的心血,也是社会的共同财富,要是毁了,太可惜了。”
二、一线坚守:馆长与员工的生死救援
灾情发生后,博物馆馆长袁裕校带领员工第一时间投入救灾,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藏品保卫战”就此打响。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让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袁裕校更是身先士卒,始终冲在最前线。
2025年8月29日16时50分,救灾工作仍在紧张推进。因场馆停水,袁裕校浑身沾满了厚厚的泥土与维修用的石灰,此前清理场馆时不慎沾染上的、已腐烂多日的死猫残骸,让他身上散发着刺鼻的异味,不少员工虽心疼却难以靠近。但他丝毫未受影响,双手捧着受损藏品清单,蹲在积水未干的展厅角落,逐件核对藏品完好情况,同时在笔记本上详细规划次日的场馆维修方案,字迹工整却难掩疲惫。“馆长身上的味道确实重,但谁都知道他是为了博物馆。”员工袁伊轩回忆时红了眼眶,当时大家想帮馆长清理,却因停水只能作罢,只能看着他顶着异味继续工作。
为了能以更清爽的状态投入后续救灾,袁裕校决定前往附近的黄柏河简单冲洗,随后独自出发,留下袁伊轩与员工张岑岑在馆内整理物资。谁也没想到,这场寻常的冲洗,竟演变成一场生死险情。
袁裕校在黄柏河仅清洗了12分钟,天空突然变脸,暴雨再次倾盆而下,河面上瞬间掀起一米多高的风浪。毫无防备的他被巨浪直接卷至河中央,身体失去平衡,只能在湍急的水流中徒劳挣扎。随着体力不断消耗,他呛了好几口河水,意识渐渐模糊,危险步步紧逼。
此时,馆内的袁伊轩与张岑岑察觉到天气突变,心中瞬间升起不安。两人顾不上拿雨具,急忙从展厅冲向二楼阳台眺望黄柏河方向——暴雨夹杂着雷声,河面雾气弥漫,根本看不清任何身影。狂风甚至刮走了她们后续撑开的雨伞,雨水瞬间淋透衣衫,可两人丝毫顾不上自身安危,目光死死锁定河面,生怕错过任何关于馆长的线索。“不好,馆长肯定出事了!”见河面风浪越来越大,两人愈发焦急,当即决定行动:一边分头在馆内、周边寻找竹竿、绳索等救援工具,一边在心中盘算报警事宜。但考虑到报警后救援人员赶来需要时间,可能错过最佳救援时机,两人最终决定“先自己上”,抱着一线希望拿着工具冲向河边。
抵达河边后,两人踩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在岸边大声呼喊袁裕校的名字,并不停地搜寻河面。万幸的是,暴雨此时稍稍减弱,河面雾气也淡了些——远处河面上,一个微弱的身影正在水中浮动。“是馆长!”两人激动地大喊,同时挥舞手中的竹竿指引方向。袁裕校虽已体力不支,但仍能勉强感知到岸边的呼唤,拼尽全力顺着竹竿方向慢慢漂向岸边。
待袁裕校漂至近前,袁伊轩迅速将绳索递到他手中,一人紧紧拽着绳索往岸边拉,张岑岑则用竹竿从侧面辅助,防止他再次被水流冲走。在两人的合力拉扯下,袁裕校终于被拉上岸。上岸后的他浑身湿透,瘫倒在泥泞中,大口喘着气,许久才缓过劲来。回想刚才的经历,他仍心有余悸:“若不是你们及时找到我,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生死救援,不仅让袁裕校化险为夷,更让博物馆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愈发深厚。此后,馆方第一时间新增人员安全管理举措,明确救灾期间的外出报备、安全防护等要求,确保每一位守护“百年记忆”的工作人员都能平安前行。
三、爱心汇聚:多方援助共纾困
灾情牵动着众人的心。在馆方奋力救灾的同时,政府部门与社会爱心力量也接踵而至,以实际行动为家博事业纾困,为处于困境中的博物馆注入温暖与力量。
(一)政府靠前:文旅部门送“强心针”
灾情发生后,夷陵区文化和旅游局、夷陵区博物馆迅速启动应急响应。8月26日上午,局里工作人员冒着残留的风雨,涉水赶赴博物馆现场。他们踩着积水走遍场馆的每一个角落,仔细勘查屋顶漏损、墙面受潮、藏品受损等细节,并不时与馆方工作人员沟通,逐项梳理藏品防护、场馆修复的紧急需求。“你们放心,我们会协调各方资源,和你们一起推进修复工作,绝不能让这座文化地标倒下。”文旅局工作人员的承诺,像一剂“强心针”,让慌乱中的博物馆团队安定下来。此后,文旅局还持续跟进救灾进展,为馆方提供政策咨询与资源对接支持。
(二)社会暖心:爱心人士伸援手
社会各界的爱心也在不断汇聚,用点滴行动诠释对文博事业的珍视。
袁军 陆厉夫妇:“老守护者”的牵挂。袁军与陆厉夫妇是博物馆的“长期守护者”——袁军任职三峡大学期间,便多次为博物馆的馆舍规划、藏品保护提供专业建议;退休后,即便受退休工资与家庭开支限制,他仍时常关注场馆动态。陆厉曾在文旅局任职,博物馆初期建设时,她积极协调资源,推动馆方与相关部门对接,为场馆落地与运营铺路。得知灾情后,夫妇俩第一时间联系馆方,当即捐款1000元,袁军还特意留言鼓励:“挺住!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百年记忆,不能让心血白费。”
曹风:“第一时间”的担当。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宜昌片区经理曹风,在强对流天气过后,搁置了手头紧急的保险业务与家庭事务,驱车冒雨赶往博物馆。他走进积水的展厅,查看屋顶漏损情况,仔细询问展品防护措施,还当场安抚焦虑的工作人员。随后,他毫不犹豫地捐款1000元用于抢险,直言:“家博事业不是某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能帮一点是一点,希望能为场馆修复出份力。”
陈宏灯:跨城而来的心意。武汉市民陈宏灯是通过媒体报道知晓博物馆受灾的。看到报道中受损的场馆与岌岌可危的藏品,他十分揪心,辗转通过文旅部门、博物馆官方联系方式,终于联系上馆方,表达了捐助意愿。最终他捐款2000元,专门用于展品修复与场馆维护。“这些老物件承载着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要是因为灾害受损,太遗憾了,希望我的一点心意能帮上忙。”陈宏灯的跨城爱心,打破了地域界限,让温暖传递得更远。
(三)致谢表彰:铭记每份善意
为了感谢这些暖心援助,9月1日,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举行了致谢表彰活动。活动现场,馆方向袁军夫妇、曹风、陈宏灯颁发了定制的“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发展贡献者”荣誉证书,证书上印着博物馆的馆徽与“守护百年记忆,致谢大爱担当”的字样;同时,还向他们赠送了馆藏特色纪念品—“家博”史料,以此传递对每份善意的铭记。
“爱心不仅缓解了我们修复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更让我们看到社会对家博事业的珍视,这份认可与支持,比金钱更珍贵。”博物馆负责人情示,未来馆方会将这些温暖故事记录下来,纳入场馆的展示内容,同时以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回馈社会,让更多人感受百年记忆的魅力。
四、重建进行时:压力与希望并存
如今,宜昌市裕孝家庭博物馆的灾后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场馆修复与藏品保护被列为首要任务。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藏品进行检查、通风、干燥处理,防止受潮霉变;对于受损较轻的展板、展框,也在进行清理与修复;同时,馆方还在根据文旅部门的建议,重新规划场馆的排水、防风设施,提升场馆的抗灾能力。
但重建之路仍面临不小压力:受损的门牌展厅需要重新设计制作,确保与场馆整体风格契合;泡水的展厅需要进行彻底的干燥、消毒处理,防止残留湿气对后续展品造成影响;碎裂的玻璃展框与受损的室外护栏亟待更换,仅这两项的采购与安装费用就需数万元;部分藏品因泡水出现霉变、变形,需要专业机构协助修复,这也增加了重建成本。
面对这些压力,馆方再次发出呼吁:希望省市相关部门能给予救灾政策与资金支持,帮助博物馆解决重建中的实际困难;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能关注这座承载百年民生记忆的博物馆,无论是资金捐助、物资支持,还是专业技术协助,都能为重建工作注入力量。
“这些藏品记录着普通家庭的生活,也映照着国家的发展,它们不该被灾害淹没。”袁裕校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团队都会坚持下去,和所有关心博物馆的人一起,守护好这份百年记忆,让博物馆早日恢复风貌,继续为公众讲述时代变迁的故事,让更多人从这些老物件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责任编辑: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