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割。”随着扬州大学朱新开教授的一声令下,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入金色的麦田,收割、脱粒一气呵成。
5月17日上午,来自省内外的专家聚集公安县斗湖堤镇孱蔬村,对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粮作所”)、长江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的“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行动(协同推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品种轮选112、鄂麦590进行测产。
据省农科院粮作所所长彭立军介绍,小面积精细化种植实现高产并不难,难就难在大面积的单产提升。因此这次的测产不同以往,品种的示范田块必须在100亩以上,取样面积不能少于10亩。“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推广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战略意义。”
位于孱蔬村的荆州公安核心示范区,面积为101.5亩,前茬为大豆。去年秋天,当地种植大户曾义第一次大面积示范种植轮选112。
为了体现测产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邀请扬州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种子管理局、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公安县、石首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荆州公安核心示范区、石首示范区的两个小麦品种进行测产。
据介绍,轮选112是省农科院粮作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的偏冬性小麦新品种。株高77.4厘米,穗长度中等,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皮,“颜值”俊秀,亩有效穗32.2万,每穗实粒数35.2粒,千粒重45.5克。具有抗倒伏、抗赤霉病、抗寒的特性。2025年初,轮选112通过省级审定,被有关专家称之为“引领湖北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第五代小麦”。
测产前,轮选112测产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成员、扬州大学朱新开教授围着麦田反复观察,最终确定对示范方的三个单元进行取样收割测产。他还亲自爬上高高的收割机、运粮车,察看厢底是否打有“埋伏”。在确认测产条件和程序全部符合有关要求后,他才宣布启动测产。
为防止收割的麦子在卸粮、过磅等环节出现“夹带”“虚报”等现象,省种子管理局副局长董新国亲自担任“押运员”“计量员”,监督整个过程。
收割的过程中,朱新开冒着高温,带领4名专家对三个取样田块的长度、宽度进行了18个点的测量,避免出现测量的误差,确保测产面积的准确性。
“以前的测产大都是几亩地。像今天这样严肃、认真、科学的大面积测产,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在现场观看测产的当地农技人员评价道。
上述测产场景和科学精神,在石首市绣林办事处玉皇岗社区再次重现。17日下午,专家组顾不上休息,从公安转场来到位于玉皇岗社区的石首示范区,对石首市晨羽种植家庭农场种植的213.7亩鄂麦590进行测产验收。
据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刘易科博士介绍,鄂麦590是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也是2023年全国小麦产业大会上达到国标强筋小麦标准的19个品种之一。去年,在鄂北枣阳市测产验收,亩产达到了617公斤。
烈日下,专家组组长、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省“515”行动首席专家黄见良教授带领专家,对两个田块的三个取样单元进行测产。
今年是农场主王军种植鄂麦590的第二年。对于这次的测产结果,他心中有底,“前天,我刚割了5亩地的小麦,打了8900多斤麦子,换成666平方米的标准亩,平均亩产将近1200斤。”
经过专家组一天紧张的忙碌,两个品种的机收实测结果最终出炉:轮选112总实收面积11.8亩,实收籽粒鲜重按小麦杂质率0.5%、标准水分含量13%折算,加权平均单产625.4 kg/亩;鄂麦590同样表现突出,总实收面积10.81亩,实收籽粒鲜重按小麦杂质率0.5%、标准水分含量13%折算,加权平均单产553.7 kg/亩。
江汉平原是我国最南端的小麦主产区。因为土壤潮湿、病虫害多发,春寒严重,导致产量长期低下。曾有专家戏称,江汉平原不适宜种小麦。
据“湖北省小麦和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披露,我省小麦单产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263.5公斤,较全国小麦平均单产低125公斤左右,较黄淮海麦区平均单产低150公斤。从区域水平看,2023年我省鄂中北麦区平均单产约301公斤,鄂南麦区平均单产约204公斤,相差近100公斤。
“在大面积种植的条件下,轮选112、鄂麦590的单产量均突破1000斤,创造了长江流域湖北段江汉平原小麦主产区的高产纪录。”黄见良介绍说,北纬30度的地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的最南端,再往南,小麦作物就不多见。石首市玉皇岗社区地处北纬29.7度,小麦单产能够突破1100斤,由此说明,江汉平原不但能够种植小麦,还能种出高产的小麦。
小麦大面积单产的提升,出路在于轻简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轮选112、鄂麦590能够在江汉平原实现大面积单产的高产,不光体现了种子遗传多样性的优势,同时也彰显了湖北省“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行动协同推广的成效。
省农科院粮作所作为“515”行动协同推广的一员,与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科华泰”)联合成立“小麦产业研究院”,连续多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生态点优势品种筛选,选育出鄂麦590等适宜湖北生产的优质高产多抗型小麦品种。
鄂科华泰在推广鄂麦590、轮选112的过程中,与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团队组建了科企紧密合作的小麦技术服务团队,分区包片,深入乡村田头,年对接规模化生产主体50余个,举办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技术交流活动10余场次,培训农户、基层农技人员1000人次。同时围绕湖北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从种、种、管、收等全环节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加强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年办集成示范样板30个,示范推广小麦三优两增一稳集成技术、稻茬麦抗逆丰产栽培技术、免耕带旋播种、宽窄行沟播、机械开沟、化控防倒、小麦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十余项,2024年稻茬麦示范单产达602公斤,打破湖北水田小麦不能高产的瓶颈。
据鄂科华泰总经理丁心涛介绍,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行“高校院所+公司+农技推广部门+种植大户”的技术集成协同推广模式,不断扩大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示范种植规模,为湖北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提高湖北小麦自主选育的小麦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作出更大的贡献。(记者 通讯员 项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