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薹是秋冬时节湖北人餐桌上的宠儿。最近,我国第一个菜用型油菜“狮山菜薹”,在今年首次规模化试种后,迎来了第一茬收获。
记者:干煸油菜薹、养生蔬菜羹……我面前的这片绿色,都是由湖北人爱吃的菜薹制成。这些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研制出来的食用型油菜新品种——狮山菜薹,这些菜薹不仅和我们平常吃的蔬菜菜薹品类不同,它的采摘期也更长。
这更长的采摘期,是马教授团队历经16年研发的惊喜收获。传统的红菜薹、白菜薹都是霜降以后才好吃,马教授团队想培育出一种早熟的食用油菜品种,开拓霜降之前的菜薹市场。他们在上千个油菜单组里筛选出早熟的油菜母本与父本,再配对出杂交种,2016年,成功培育出狮山菜薹。没想到,这种菜薹不光早熟,还能晚退,产量也不错,可以采收4到5茬。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马朝芝:“比同时期的白菜薹、红菜薹产量至少高三成左右,只要土壤的肥力能跟上,它一直可以采收到2月份,甚至是3月份。”
培育成功,就要推广试种了。经过遴选,地处大别山余脉的武汉新洲莲花塘村,水质、土壤都很适合,20亩试种油菜薹便在这里安下了家。就在这几天,这里迎来了第一茬丰收。
武汉市新洲区莲花塘村支部书记苏连杰:“一亩可以产4000斤左右,我们又继续扩大了30亩,经济效益跟之前(传统菜薹)要提高最少三倍以上。”
目前,华中农业大学院士专家团队在武汉江夏区、黄陂区、洪山区等地进一步扩种狮山菜薹,试种面积扩大到200亩。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三级研究员何建军:“在我们食品加工中,绿色是比较难保持的,但是狮山菜薹它炒后,绿颜色保持得很好,狮山菜薹可以加工不下三十多种品种,开发的产品的空间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