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记者/柯文翔 通讯员/夏海莉 )12月30日,在政协武汉市武昌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武昌区政协常委、民建武昌区委会主委、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徐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航程,迎来新的出发。新的历史时期,武昌区要抢抓时代机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全面提升首位之区发展质效、全面厚植城市底蕴、激发区域活力,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区。”
据介绍:武昌作为武汉的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古城聚集,高校林立,科技科研实力雄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是金融产业成为支柱。金融是武昌的第一大产业,现有金融机构200多家,形成从人民银行、银监局、保监局等金融监管,到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再到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资本要素市场交易于一体的金融产业体系。二是文化创意繁荣发展。武昌这座1790多年的历史名城,汇集了首义文化、红色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既有全市历史文化地标黄鹤楼、昙华林,又有现代文化地标万达武汉中央文化区,是荆楚文化窗口、湖北文化高地、全市文化中心。三是创新发展势头强劲。武昌科教实力雄厚,拥有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设计院所,“两院”院士达28人,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四是生活幸福指数领先。生态环境优美,坐拥18公里的长江岸线及著名城中湖--东湖;拥有8所省级示范高中,数量全省第一;三级医院8家,千人床位数在全市中心城区最高。
“对标一流国际化城市,武昌区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对外服务的范围尚不够广泛。二是缺乏国际化城市强有力的地标性区域,国际影响力和认同感不足。三是国际组织总部、行业领先企业(龙头企业)、国际性、跨国企业的密集程度不够高。四是部分居民文明素养不高,环保意识不强,个人素质有待提升。五是人才资源丰富但流失严重、缺乏中高端应用型人才。”为此,徐莉提出:武昌迈向一流的国际化城区,重点要打好推进武昌经济社会发展的“组合拳”。她建议如下:
(一)注重组织领导,提升协调联动实效。“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形成的过程,不但涉及各部门,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投入。一是在国际化城区打造过程中,由牵头单位负责组建专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统筹国际化城区建设推进中的各项事务。二是协调好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等问题。三是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分工合作,提升联动效能。
(二)加快引商引才步伐,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积极引进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发挥总部经济的引擎作用,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以及国外机构组织入驻,促进金融、文创、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城市软硬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三)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打造特色武昌名片。一是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发展繁荣区。二是重视并加强首义文化、黄鹤文化、古城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展,促进与现代文明交融提升,形成多元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格局。三是健全古街建设发展体系。作为旅游之区,武昌区应以城市更新的手法对古街、古建筑进行改造和更新,重点突出人文关怀和历史传承。
(四)打造“双语”环境,优化“双循环”发展格局。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供应链生态,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一是按国际化标准,在武昌区所有道路上设置有武昌特色的中英文路标,中英文路牌。二是在大型建筑物、地标建筑以及停车场、车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多种语言指示牌。三是在主要繁华路段设置多语种电子指示牌和可查询地图、旅游景点、交通信息、天气状况的多语种公共信息查询亭。四是在全区主要道路上设置介绍街道名称来历、特点及周边景点、标志性建筑的中英文介绍牌。五是建立方便外籍人士就医的国际医院,设立涉外窗口和门诊等待区,设置中英文导医牌、多语种查询机。六是充分利用武昌区高校较多,学术交流频繁的优势,建立武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七是加强与辖区高校合作,支持武昌区高校引进留学生和外籍教师,采取按照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数量给予高校一定的资金补贴、奖励。八是设立多语种政府网站,介绍武昌人文历史特点,展示区域亮点、投资热点,宣传政策法规,提高政府涉外服务能力。
(五)建强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一是加快武昌实验中学改扩建工程进度,着力打造样板示范学校。二是加强国际性学校和社区建设,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社区的交流合作。三是加快打造白沙洲国际化体育项目比赛场地建设速度,提升保障大型体育比赛的能力,赛时为运动员与观众提供良好的参、观赛体验,赛后可作为民众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四是加快打造国际化中央公园,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建设优质的宜居城区,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支撑。五是加快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保护和完善步行系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方便行人步行,实现人车分离。
(六)加快新政务中心建设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生路政务大楼建设进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效能的全面提高;对标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区经验做法,实现审批服务“武昌速度”再加速,“武昌质量”再提升。
(七)依托区域资源,做好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一是高起点规划建设重点展馆,服务保障国际化展会办展需求。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对标国内先进城市,扩大会展扶持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会展项目奖励力度。三是积极承办大型会议、展览等活动,打造品牌展会,提升武昌区的广度与深度。四是以会展国际化促进武昌国际化,通过国内展会国际化合作和国际化拓展、名企名展合资并购等国际化合作模式创新,加快武昌区会展国际化进程。
(八)打造“武昌区海归特色产业园”,开辟武昌迈向国际化新途径。通过打造“武昌区海归特色产业园”来筑巢引凤,吸引国际人才、国际项目,开辟武昌区迈向国际的新途径。一是出台支持政策。借鉴其他城市,结合武昌实际定制本地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海归创业园区、基地的支持力度,对其引进的优质项目,在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量身定做激励机制,对培育成果给予奖励;提升武昌区的企业培育能力,培育更多的高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培育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成为独角兽企业。二是开通政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最便捷的海归人才及企业行政审批服务,特设政务绿色办理通道,提升便利度。三是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海归为服务对象,提供孵化、培育、办公、商务、交流活动服务为一体,致力于打造国际人才集聚平台和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四是升级配套服务。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创业相关商务服务、团队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助力人才和企业在武昌区扎根、健康发展。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