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汉网站
高点定位 精准施策——关于武汉治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20-07-26 09:11:33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徐汉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新论断、新要求,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具有成熟哲学方法和鲜明实践导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省域治理、市域治理,推进武汉超大城市治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理论自觉,从而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

一、科学设定、务求实效

加快推进武汉治理现代化,需在高点定位、精准施策上着力。

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不仅在于其行政等级、经济实力、外来人口居住、民用汽车保有量、人均道路面积、房价收入比、优质资源、空间承载力等方面与县域及乡村比较具有独特特点,更在于它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综合载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创新资源、创新体系的聚集高地,是一流大师、专门人才的栖息地,是要素资源城乡流动、跨境配置的重要窗口,是人文景观、文化品牌、城市标识的“聚宝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聚集,湖北尤其是武汉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保有独特的优势,这包括: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名列前茅;文化优势显著;水与森林植被资源等生态优势得天独厚;东湖、沌口、阳逻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物流创新“三大基地”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等等。

当前武汉正处于疫后重振的关键时期,虽受疫情影响,但武汉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要牢牢把握治理之“基”,坚决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厚植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能级。要对标中央顶层制度设计,在目标任务层面科学设定、务求收到“踮起脚摘桃子”之效,这包括:在治理体系层面,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治理体系,促进科学完备的超大城市治理法治体系基本形成。在治理动力层面,进一步推动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推动产权平等保护、市场机制配置、政府“放管服”相结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在治理目标层面,围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着力打造超大城市治理品牌,促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形成。在治理方式层面,围绕市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化,街区、社区、村(居)事务管理与服务一体化,治理运行低成本化,促进超大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综合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在治理文化层面,围绕弘扬红色文化,塑造湖北文化品牌,打造武汉文化精品,传承武汉英雄精神,建设体现时代特征、湖北特色、武汉特点的驰名文化阵地。

二、有的放矢、善治善为

加快推进武汉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把握治理之“本”,坚决把创造高品质生活贯穿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始终把人民的需求作为治理方向,把人民的参与作为治理力量,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治理成效,又要牢牢把握治理之“根”,坚决把实施高效能治理贯穿超大城市治理全过程,织密城市应急处置网、公共卫生防护网、基层社会治理网、矛盾风险化解网、城市精细管理网。

1、在治理难点上下大功夫。把推进创建“平安湖北”“平安城市”“平安社区”作为重要目标,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试点工作,力争走在长江经济带省份的前列。通过持续不断治理“微腐败”与创建“五无社区”相结合的方式,保一方平安、净一方政治生态。

2、在治理热点上下苦功夫。要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为超大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的根本保障,把维护公共安全与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市域治理的头等大事,实现推进超大城市治理、基层治理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3、在治理薄弱点上下真功夫。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断提升治理的维度、力度、效度。要对标先进,学习经验,不断改善交通拥堵,治理城市内涝;建立健全让人吃得放心、吃得满意的食品安全卫生法治体系;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加强垃圾污染的治理;完善金融监管,强化网络平台的自治、法治、智治与他治相结合,净化网络生态,构建网络空间治理共同体。

4、在治理重点上下硬功夫。以基层社区“微治理”事务为突破口,既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治理体制机制,又构建政府、基层群众性组织、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互动协同的合作治理模式。政府还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人本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网格化服务的智治治理方式方法,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以优质的管理服务促进健康向上、邻里关爱、家庭和睦、社会互动的良好氛围形成。

5、在治理事务上下巧功夫。更好保障市域(村)居民与来汉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住房、就业、工资、医疗、教育等相关权益,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济救助互助、年老人群的心理关爱、孤寡鳏独等特殊人群的照顾、志愿者服务等民生事项的保障。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推动公权力系统、执法司法机构、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协调行动、增强合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决策指挥系统,形成指令清晰、统筹协调、条块通达、应对有效、执行有力的精准高效快捷的决策指挥系统,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是改革CDC(疾控中心)运行体制,以增强服务专业决策水平。三是探索加快推进公共卫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四是优化公共卫生应急报告系统。五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应急报告制度。六是健全地方立法机制。

三、以文蕴汉、强筋壮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连接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文化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深刻影响着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为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精神保障。荆山楚水,人杰地灵。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创造过灿烂辉煌的历史和文明。这里曾打响过辛亥革命第一枪,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曾勇立潮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顾全大局、英勇奋斗”的抗疫精神,为武汉疫后重振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也为武汉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精神给养。

加快推进武汉治理现代化,要让荆楚文化、社会文明涵养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持。

推进武汉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包括:党中央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中央企业继续加大对武汉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支持力度。让各项政策措施在湖北、武汉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完善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实施“荆楚文化精品”与“汉派文艺精品”创新工程,提高荆楚文化、“文化汉军”的影响力。搭建超大城市高品质生活“五味”平台,即:生活有甘甜味、环境有清新味、事业有成就味、社会有人情味、文化有高品位。形成以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历史文化长廊、数字文化、新媒体艺术、动漫游戏、乡村艺术为载体的文化建设体系。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做大做强武汉超大城市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出一批批城市、乡村文化工程项目,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扩大对外开放度,以一批文化项目为载体提升武汉文化软实力、巧实力,充分展示湖北、武汉的文明成果。

当务之急可采取若干具体措施,包括:加快汉正街批发商业向汉口北的转移速度;发展汉口北的电子商务;释放以超大城市为引领的“1+8城市圈”的带动辐射效应;探索以商会与行业协会为主的商业协同治理模式;发挥武汉市农村区域广大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挖掘并保护古近代文化遗址,发展深度文化旅游业。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