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医护急救,称为生命专线,却有人在拨打后嘻嘻哈哈不说正事,或是救护车到事发现场后找不到拨打电话的人。在急救资源被浪费的同时,大量真正需要急救服务的人,苦苦等待“救命车”的到来。
记者了解到,10月1日到7日,武汉市急救中心1780次出车中有117次跑空,与此同时235次急救呼叫无车可派。对此,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呼吁,不要恶意拨打或不明情况下报警,会阻塞这条绿色生命通道,浪费急救资源,以免延误急救病人的及时救治。
11次拨打120“空跑”3趟
9月29日晚,调度员张纯值夜班,11点27分,一女子拨通急救热线却迟迟不说话。张纯再三询问,对方才声音微弱地说自己姓王,住在武汉市硚口区三曙街,因为手疼需要一辆救护车,送她去一医院。
回放电话录音了解到,通话足足持续5分钟,只听到调度员不断询问:“您哪里不舒服?”“您是不是要救护车?”“您能不能回答我一下?”对方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声音轻得几乎听不到。
张纯说,虽然感到蹊跷,但她担心对方确实遇到了困难,还是派了一辆救护车赶去。11点42分,救护车到达三曙街,张纯回拨王某电话询问门牌号,无奈电话接通后仍听不清对方讲话。调度员只得联系110,请求民警协助寻找呼救者。
半小时后,当民警和急救人员辗转找到王某家,眼前一幕令人可气又可笑。屋里除了王某还有一名年长女士,王某称是自己的养母,两人似乎在闹别扭。王某看上去并无不适,急救医生提出为她做个检查,遭到对方拒绝。在母女明确表示“不去医院了”以后,救护车无功而返。
闹剧本该到此结束,不料急救人员离开仅十分钟,王某再次拨打120要救护车。市急救中心提供的记录显示,从9月29日深夜到30日晚上8点48分,王某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陆续拨打了11次急救电话。5名调度员先后派车三次,每次都是在急救人员到达后,对方摆手说“不要了”。
一个急救单元包括一台救护车,一名司机、一医一护和两名担架员。按照国家要求,每5公里就应设立一个急救站,但由于城市扩张迅速,武汉并未达到这一标准。目前市中心城区共39个急救站,每天值班的救护车41台,服务对象是全市约一千万人口。
普通感冒非“急救”服务占2/3
今年十一国庆节前,一男子谎称要送父亲看病,一路把救护车指引到了武汉市江岸区民政局,给父亲办离婚。当天晚些时候,该男子再次以送瘫痪病人为由,骗救护车到民政局接其父回家。8月中旬,一对老夫妇拨打急救电话,要求派一辆救护车帮他们搬家。在遭到拒绝后,爹爹提出要救护车送他们到附近医院,然后再把他们送回新家。
急救医生丁一鹛坦言,用车理由比较“奇葩”的情况,平均每个月都会遇到2-3例。除了和医疗完全搭不上边的生活服务,还有大量“不太急”的急救任务,最常见的情况包括出院、转院和复查,此外一些市民感冒、痛经、皮肤过敏也会呼叫120。心梗、脑梗、骨折、外伤等急救服务大约只占总量的1/3左右。
丁一鹛介绍,转院一种情况是病情危重需要从基层医院上转,另一种是从大医院转到基层医院休养。后面一种情况当中,“救护车”很多时候仅发挥了运输功能,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根本派不上用场。
武汉市120指挥中心主任余静荣坦言,120是针对各种突发状况提供应急医疗服务,本该“好钢使在刀刃上”。“在救护车跑空的那一刻,很可能一个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就错过了救治的机会,受害的可能是你、我、他”。
今年十一期间,武汉市急救中心共接听市民来电12045次。除去咨询的、骚扰的和误拨的,一共出车1780次,此外有235次需求未能及时给予满足。
余静荣介绍,需求不能及时给予满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就近派车原则,距离事发地最近的救护车正在执行别的任务;二是路况不佳,救护车堵在路上,无法及时赶到事发地。这时,调度员只得“调远水解近渴”。偶尔也会碰上无车可派的情况,只得拒绝求助者要求,这是非常痛心的。
根据十一期间的统计,1780次出车中,117次跑空。余静荣坦言,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武汉市救护车跑空比例常年徘徊在20%左右。有时救护车到了,病人打的先走了;有的是因为病人病情改善不需要用车了;有时候,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对方电话打不通了……
22点至24点为无效出警高峰期
“‘救命车’陷入如此尴尬境遇,很可能出现危重病人需要急救,急救中心却无车可派,耽误患者治疗的情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汉市每天平均的无效出警虽相比往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日均达到10起以上。而这其中多数报假警事件都发生在22点到24点之间,报警人大多为社会闲杂人员、未成年人以及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他们报假警的主要原因就是无聊、好玩。
据了解,120急救指挥中心经常接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请求。夫妻二人吵架,丈夫担心老婆会被气晕,拨打120请急救人员去旁观;有人喝醉,朋友担心送其回家不好交差先拨打120送到医院醒酒。
对于恶意报假警,一般情况下,接线员会根据电话里的声音来进行判断。如周围有杂音的、听得出现场情况复杂的则为真实的,安静的有笑声的则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即使接线员可以初步判断真假,为了保险起见,120依然会在第一时间出车。
据介绍,目前报假警的工具主要是停机的手机卡、街头购买的不记名手机卡等,此类报警者很难找到。对此,很多市民表示,报假警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追究责任。
“报假警首先会干扰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尤其是恶意报假警的行为,会给工作人员的正常调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南医院张杰主任医生直言,虽然120急救指挥系统会保存所有来电报警信息,但是系统的库存是有限的,报假警影响到库存的使用时间,造成大量资源被浪费。“还会影响到正常调度,一旦耽误患者的急救,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尤其是每日早晨和傍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常感不适,发病率较高,因此呼叫急救车的情况也多,每天6时至8时形成一个急救高峰时段。请市民在高峰时为他们让一下路。
急救专线亟待法律保护
“不少人遇到麻烦,会习惯性地拨110、119、120,而120急救指挥中心本着‘抢先救人’的原则,一般都会及时出诊。”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急诊室王平主任表示,市民拨打120报警前请务必确认清楚情况,值班的救护车本就有限,当真正需要救护车的病人报警求助,120极有可能无车可派。
“110报假警可能会被追责,这对一些人还有些震慑力,但120不同,呼救者可以说刚才情况很严重,现在没事了,占用了有限的急救资源,会让真正需要急救的人丧失最佳急救时机,甚至失去生命。”对此,120急救指挥中心呼吁社会各界珍惜有限的急救资源,不要乱报、谎报、骚扰120,莫让“救命车”陷入尴尬境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湖北尊而光律师事务所王庆律师介绍,恶意拨打120是对公共资源的恶意侵占和浪费,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行为人将面临被警告、罚款、拘留,而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从武汉市公安局法制科了解到。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虚报警情情节轻者,处以5日以下行政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以5日以上10日以下行政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而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则酌情加重。
同时,呼吁全社会自觉提高“让道”意识,为120救护车辆让出一条“生命通道”。省人民医院120救护车驾驶员周雷红师傅回忆起10月20日的一件事,至今还感到有些委屈,那天下午5时左右,也正是堵车的黄金时间,当时他开的救护车从司门口后巷出来后右转弯,整个车身已经全部在行车道上了。在对方车道上停靠着一辆白色汽车,它不影响救护车的行驶,就在救护车马上完成转弯要直行的时候,一辆红色的出租车突然从白色汽车后冲出,占用救护车行驶车道的60%左右,导致他开的救护车停在了马路上。看到救护车被堵,白色汽车立即行驶让出车道,但出租车依然不为所动,停在马路中间,挡住救护车的车道。周师傅十分无奈地说:“车道已经让出,只要出租车调回原车道,让救护车先行,那就没什么问题了,可出租车司机非但不让,还在车上吸烟,开白色汽车的司机下车让其为救护车让路,出租车主不听还骂人,结果两个人争吵了起来,看着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我们报了110。”警察来后,出租车将车辆调回原车道,救护车才得以去接患者。王庆律师说,“生命通道”视为“绿色通道”,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