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山呆久了,不知不觉中喜欢起这个地方来。棋盘似的规划,规规矩矩,让你永远不会为迷路发愁;路边粗壮的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为你遮挡夏日炎炎的阳光。当然还有那一口弯拐子青山普通话,听来亲切而又不失幽默。据说这是最不标准的武汉话,但无论走到武汉那里,一开口就让人知道了自己是青山的土著。
规整的街道,优美的环境,宁静的氛围,规律的作息,这就是青山人的生活。朝九晚五,闲暇玩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青山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活着。他们穿衣整洁,不刻意追赶时尚和潮流,但也不保守和呆板,朴素而不显寒酸;他们吃饭讲口味,决不盲目迷信大酒店和宾馆,为了口福,四处寻找特色佳肴,尽管这些特色佳肴的出产地是小酒店,甚至大排档,而且价格依然不菲;他们起先居住的房子是福利住房,不是很宽敞,甚至从外面看略有些历史的沧桑感,但是里面的装修必定沤心沥血、决不含糊,温暖而整洁。
青山人的生活和武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钢的厂区约为青山市区的1/10,青山人口的1/4也是武钢的职工,所以青山被成为“十里钢城”就不难理解了。武钢让青山人的生活不是特别富足,但是却十分的稳定和有规律。往前推几年,国有企业辉煌的时代,一个武钢人的生老病死都和这个企业密切相关。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福利分房什么的已经作古,但是基本全额报销的医疗费用,过年过节各式各样的年货,细致到卫生巾的各种生活用品,仍然在彰显着这个企业的人性,也像暖阳一般照耀着青山人的平凡生活。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此安宁生活下的青山人,会不会好逸恶劳呢?我的看法是这种观点是杞人忧天了!这几年钢铁业迎来寒冬,武钢效益下滑,数万人尽管不舍,不得不挥泪离开了半辈子生活着的企业。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沉沦沮丧,在各大招聘会上很快就出现了钢铁人的身影。没有丝毫的,碍于面子产生的羞涩,这些钢铁人钢铁一般的继续在生活里认真而努力的活着。当然青山产业转型之路,虽然带来了发展的阵痛,但也为宜居青山带来了机遇。区政府适时喊出“清山绿水红钢城”,地铁5号线动工,一大批科技企业入驻,美丽江滩画卷逐渐展开……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热土将会找回属于她应有的辉煌和荣耀。
青山人不耽于安逸,愈挫愈勇,不断创新向前的性格,还有一个例证就是武钢三中。经历了企业办学之痛,回归地方之后,在这所荆楚名校以3金4银的国际奥赛奖牌,一个省理科状元的成绩强势反弹。不到10年的时间里,送了近百名学子进入清华、北大学习。2016年高考更是了不得,13人进入北大、清华,600分率近50%,一本率近92%,成为青山教育的不二担当。
青山人都是热心肠。还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千里迢迢的到单位报道。路途不熟的我,在烈日下徘徊寻找时,一辆轿车停下,问明缘由去处,分分钟将我送到,然后绝尘而去。其它地方的武汉人其实也热心,问个路都会有人详加指导,甚至几个人同时指导。只是嗓门颇大,远远观去,似有吵架之嫌。青山人的话音在音量上,似乎低于武汉其它地方,这样让人听来舒服和惬意。
青山人还很节俭。我师父投资股市多年,完整的经历了股市的几个牛气时期,多有斩获,人送外号“李百万”。我劝他买个车,潇洒潇洒。师父教训道,上班回家,骑个自行车十几分钟,即环保还锻炼身体?玩个么味啊?其他同事也纷纷表示支持。我唯有乖乖的表示赞同了。过了段时间,买房还短一点钱,向师父和其它同事一开口,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看来,青山人节俭,但并不是小气。
如果说要把我印象中的武汉各镇作一个比较的话,汉口自然是财源滚滚,紧跟时尚的商人;而武昌就是一个温文尔雅,教书育人的老师;至于青山,当然是老五元人民币上那个正在炼钢,挥汗如雨的工人了。(刘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