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华骨髓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人们也开始聚焦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这个群体。随着更多人加入这一凡心善举中,生命接力的队伍也在不断大……
3月16日,95后大学生小黄躺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床上神色轻松,血液沿导管从手臂中缓缓流出,通过一台血细胞分离机,又注入另一只手臂。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成功采集到22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
小黄一直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2014年11月,从网上得知一名素不相识的高中生急需血小板,热心的小黄就报名参加捐献,在捐献时也留出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就想,配型成功的概率那么低,真配上再考虑捐不捐吧,我怎么会有那种运气呢!”
没想到就是有这样的好运气,2016年12月底,小黄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骨髓库电话通知初配型成功,他必须认真考虑到底要不要捐献这个问题。父母亲第一个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小黄来自于湖北省黄冈市的农村,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亲现在都在外务工。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父母急得一整晚没睡着。朋友们也都来劝说他放弃。
小黄告诉记者,“自从加入中华骨髓库后,我就开始关注有关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各类信息,我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也是因为我事前做了大量的了解工作,知道对身体是没有伤害的。我不仅要帮助需要捐献的人,也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小黄本人表现却比较冷静,“我加入了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QQ群,又通过网络查了很多很多资料”。真正了解了捐献的全过程,再看看那么多例成功捐献的案例,原本有着不安情绪的小黄用了两天时间考虑,最终决定捐献,他的坚定决心也说服了父母。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我来说失去的微不足道,对患者来说却是一次生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不再恐惧,而是勇敢地往前走一步,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我作为一名捐献者的责任和义务、 能挽救一个生命,这比什么都有意义。”小黄说。
他说,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恐惧,提起骨髓捐献,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想起诸如手术、开刀,甚至用大针管抽骨髓这样恐怖的画面,而现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早就不是采骨髓血了,而是与普通献血大致相同的采集外周血,对人体没有损害。
小黄所在的学校相关领导表示,小黄同学是一个缩影,是千百万95后大学生的缩影,他们在校期间勤奋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热情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高尚情操,也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榜样。
记者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了解到,人类非血缘关系的HLA相合率是几百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在较为罕见的HLA型别中,相合的几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越是近亲,相配率越高。(章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