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楚台
弥补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空白
2018-01-21 09:55:26   来源:今日湖北

——湖北两件作品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本刊记者/陈思炎 

 

观看中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商鞅变法》,油画《楚汉相争·鸿门宴》《赤壁之战》时,一段段熟悉的历史情节似扑面而来;版画《宋应星〈天工开物〉》《孝治天下》,雕塑《张骞奉使西域》,令这些历史典故仿佛活灵活现……11月20日,创作历时5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46件(幅)作品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公示性展出。我省画家李乃蔚、李洋父子创作的《李自成进京》,李也青、谭崇正、王晓愚创作的《青铜文明》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直关注此事进展的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我省入选画作幕后故事。

2016年11月20日,五位作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右起:谭崇正、王晓愚、李也青、李乃蔚、李洋)

用图画为历史造像立碑 

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广大美术家共同参与下,历时5年如期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2011年12月启动,共投入1.5亿元,作品形式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最终通过验收的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和陈列。作品内容主要表现公元前至1840年中华大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该工程确定了150个重点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专家初步遴选,并经过史学家和创作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审核。

著名画家李乃蔚介绍,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此项工程,与2009年完成的“百年重大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表现形式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个种类;历史题材从河姆渡文化始,精选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历史事件;作者队伍近300人,其中既有年过八旬的张文新、赵宗藻,也有像拉巴次仁、邓柯等年轻作者,更有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美术家,如吴为山、施大畏等。

李乃蔚创作《李自成进京》

“历史从不拒绝想象,画面上的形象不是为了去印证哪段历史,而是借助那段历史去放逐思绪。”著名画家谭崇正说。统观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可谓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

美术界评价,“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史诗作品,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一幅画作近150人神态各异 

长544cm、高277.5cm的画作上,近150个历史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动作皆不相同。中国画《李自成进京》展现出闯王李自成进京时特定的历史场面。

“这是创作时间最长、最辛苦的一幅画。”李乃蔚说,2012年5月,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实施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向全国公布、招标150个选题;2013年4月,李乃蔚收到了中国美协的邀标函,希望他能参加第一轮“美术创作工程”落标选题的招标,在沟通中有关人员建议选择《李自成进京》这一选题。2014年6月,李乃蔚、李洋父子俩创作的《李自成进京》草稿入选“美术创作工程”。

《李自成进京》李乃蔚、李洋   中国画    277.5cm×544cm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人,早年从军,1629年杀官起义,后投奔闯王高迎祥,1936年高迎祥牺牲后被推为闯王。明朝末年,朝廷腐败,赋税沉重,灾荒连连,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所到之处,深得人心。当时民间有歌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1644年2月,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攻入北京城。当天,李自成头戴白毡帽,身穿蓝布箭衣,骑着乌龙驹,由德胜门进入北京城,入居紫禁城,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京城百姓张灯结彩,焚香设案,欢迎闯王。”李乃蔚介绍,查找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到了李自成的一些基本情况。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乡间俚俗、坊间轶事,酝酿并形成历史人物的生动影像。”李乃蔚说,2014年1月,李乃蔚、李洋父子俩专程到北京拜访北京社科院明清历史专家李宝臣,并就多处细节向他请教。因为史学界一般认为李自成是从昌平方向由德胜门攻克北京城的。据李宝臣研究,当时李自成为了彰显帝王之尊、胜利之威,进紫禁城则是从前门方向,由南至北,沿中轴线走的。具体路线是,经过五门牌坊(现存)、护城河石桥(不存,可参考现鼓楼前的后门桥)、前门(现存)、大明门(不存,现毛泽东纪念堂位置)、承天门(今天安门)进紫禁城。前门道路两旁商铺林立,很热闹。李宝臣多次给予修改意见,如:大明王朝服色崇尚红色(火色),因为红代表火;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服色崇尚蓝色(水色),因为蓝代表水;有水可灭火之含义。

根据李宝臣的意见和一些文献资料,李乃蔚、李洋父子俩创作了初稿,后又根据中国文联领导冯远、中国美协领导刘建、明史专家万明教授、服饰文化专家赵连赏以及广州北京两次专家鉴定会的意见先后六易画稿。

“创作《李自成进京》要体现出大顺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建立新政权的革命行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劳苦大众意愿的历史背景。”李乃蔚说,最后定稿,他们选取了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大军从前门进入紫禁城,老百姓热烈簇拥、夹道欢迎的历史瞬间;在画面构图上,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大小、远近、虚实人物近一百五十人);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中国画兼工带写和小写意的手法,注重人物形象和动态的刻画;在色彩上力求丰富明快,以烘托出热烈欢腾的氛围。

“有的同一个选题,全国各地有几十位画家在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不一而足,竞争小的选题,也至少有好几位画家进行竞争创作。”李乃蔚表示,一次次评审,一次次修改,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服装、旗子纹饰都严格考证,稍有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就推翻重画,但能参与这样的国家工程,5年辛苦是值得的。

 

七易其稿呈现青铜文明 

湖北另一幅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画作,是李也青、谭崇正、王晓愚共同创作的《青铜文明》。

5年前参与工程招标时,3位画家还都在黄石工作。“5年前的初夏,一次偶然,我们聊聊便约定,一起画一幅大画,圆我们三人都想画大画的梦。黄石是青铜文明发祥地,保存着3000年前先民开采和冶炼铜矿的遗址,所以我们选择了《青铜文明》这个选题进行创作。”谭崇正介绍。

李也青 谭崇正 王晓愚共同创作《青铜文明》

《青铜文明》李也青、谭崇正、王晓愚   中国画    279cmx534cm

那年暑假,他们三人深入黄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察,到大冶铁矿井下体验生活,到图书馆、博物馆搜索素材,找模特画写生,冒着近四十度的酷暑关在工作室构思,构图,画初稿。“有一次,一连三天停电,我们打着赤膊在汗水中小憩的情景至今难忘。”

“青铜文明以夏商周,尤以商朝为顶峰,我们尽可能以较准确的代表性的器物,人物的发饰、服饰,以及青铜工艺的生产方式表现在画中,以恢弘的场景,多时空的手法表现先民创造的辉煌与青铜器的辉煌,使其相得益彰地表现中华民族青铜文明的大气场。” 谭崇正说,他们虚心听取了著名史学家、考古学家、画家同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益,并按照修改意见七易画稿,每次修改,画面都展现了新的面貌。

在创作这一题材时,他们打破了时空的感觉,因为他们画风各异,李也青侧重写意重彩人物画,谭崇正侧重现代水墨人物画,而王晓愚侧重版画。为了真实展现青铜文明,他们放弃各自的创作风格,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现代构成、重影、透迭等视觉图示,使画面丰富而饱满,华丽而厚重;并力图把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那团炉火画得新旺而壮烈,以薪火相传砥砺后人。

四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编钟!画作中工人们冶炼出炉的青铜器,都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被看画的人一眼识别,喊出声来。“一个细节不实就能毁掉一幅画。”谭崇正说,有时,为了画中一个重要细节,他们都会反复讨论,形成统一意见。例如,前六稿,画中的人物是没有穿衣服的,最初几稿人物的发型都与历史剧中一样的偏斜发髻,但经考证发现,在夏朝、商朝,男子的发型类似现在流行的齐刘海波波头,只能重画。

“每次出去考察、收集素材都住最便宜的小旅店。”谭崇正说,虽然在《青铜文明》创作过程中比较辛苦,但是却从艺术修养,艺术技能乃至艺术人生上都得到了新的升华,这是超出作品之外的最大财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