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农村,盖一栋小洋楼成为许多农民最大的心愿;然而,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老家走亲访友时却发现,农民建的新房;有的干脆关门上锁长年无人居住;有的因为缺少资金中途停工,房主外出务工挣钱;有的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外出打工,使得漂亮的楼房成了“摆设”。
现象:农村空置房浪费严重
南湖村在石首市算是大村,全村985户,1997人,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省道沿线1公里,错落分布着112栋砖石结构的房子,多为楼房。村里去年底统计:全村常年在外地务工的近1500人,几乎囊括了除上学之外的所有青壮劳力。“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人就陆续出去打工,都是你带我、我带你的,一走就是一个小团队,慢慢地村里就富起来了。”村干部代平说。
正月初三,记者走进堂弟家,三层小楼宽敞明亮,每层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均为4室2厅格局。只是仅二楼住人,一楼拿来堆放杂物,三楼未装修。“每年回来住的时间不超过20天,除了春节,就是小孩放暑假。”在镇上做家电生意的堂弟坦言,虽然离老家距离也就5公里,但门店需要打理,晚上更需要守店,因而回老家居住的天数真是屈指可数。同时,去年堂弟已经在县城购房,今年准备在县城发展。“估计在县城稳定下来后,今后回老家居住的时间更短。”
堂弟介绍,这些年很多农民在外地打工、挣钱,回来就盖栋大房子摆着,超过一半的仅仅是过年回来住几天。与中国众多农村一样,平常在老家的基本就是“61、38、99”部队(小孩、妇女、老人)。“要我说,一层就够住了,在城市里面大部分家庭是120平米左右的房子。但农村里好面子、讲排场,邻居家修建三层,我就也要建三层,或者三层半。”弟媳妇帮腔道,好面子、讲排场也是造成农村房屋空置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堂弟还带记者去村里看有钱大户。在离堂弟家不足一里的一户代姓人家,一栋占地十余亩的三层花园洋房矗立眼前。房前的庭院,小桥流水、假山喷泉错落有致;两根大理石罗马柱背后是偌大的门厅,面积接近400平方米,仅停放着一辆奔驰轿车。
房屋的男主人不在家。堂弟说:“新房建成后,男主人为他父亲的七十大寿摆下70桌宴请乡亲,就是在这个门厅。房主是做房地产生意的,平常家里基本没住人,一直空置着。”
“有实力还不要紧,最可怕的是没钱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四处借钱来盖新房。”一旁的村干部代平说:“现在农村人大多往城里去,又回乡花重金修个大房子,真不知道给谁住。”
采访中,部分村民告诉记者,在农村,要想证明自己混得不差,就是建房子,“你建两层,我就建三层;你建车库我就建围墙,总之房子越高越大越豪华就越有面子,证明自己在外‘混’得越好。”
“一般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小两口摆了酒,过了年,就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老人住在老房子里。”代平介绍,盖房子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村里很多年轻人十几岁便外出打工,用多年的积蓄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全村的楼房常年有一半都是空的。
调查:农村建房成本有多高?
27岁的表弟李飞在惠州某电子厂打工,平时都是租房子住;正月初六表弟结婚,按照习俗,他回到老家置办酒席。为了能让表弟的婚礼风光一些,2015年5月,姑父将自己老房子推倒,新建了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从县城拉回来的建材,沙子150元一方,石头100元一方,砖6毛钱一块,水泥350元一吨;平均一平方米花费700到800元的成本,三层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光房子建好就花了25万元,再加上装修和购买家电,总共花了32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
姑父告诉记者,建房款中有15万元是贷款,有6万元是借款。虽然多半负债,但他不以为然:“谁家建房子不借钱呢?”说到这儿,姑父的语气有些沉重,“结婚时给儿子婚房里置办的家具、电器一件都不能少,可这婚房盖在农村也没啥用,儿子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一次,在外打工还要去租房子。”
“农村人想在城市定居下来,不容易。”姑父说,他30多年前就去了三门峡市打工,在金矿上摸爬滚打多年,算是村里最早出去“闯世界”的人物。他还与人合伙开了个加工厂,一度是村里的有钱人。然而年纪大了,又因加工厂赔了钱、欠了债,他只好在2000年重返村里,做了几年村主任。
村民们主要靠外出打工的点点积累,实现自己的建房梦。然而,外出务工现在算不上稳定的收入渠道。“去年以来,城里很多工地都停工了,矿山也停工很多,没啥好活计可做,上半年村干部上门统计,大家的打工收入减少了30%左右。”姑父说,去年夏秋季节,村里甚至出现了一股短暂的“返乡潮”。
像姑父这样年过60的第一代农民工,在他们村里还有很多,他们更多还在乡间建筑工地上干活,或者去邻近的岳阳等地去做零工。“越是到老了,越没有本事出去挣钱,越建不起房,所以大家都宁愿早点借钱建房子,趁年轻出去打工还钱。”姑父说,农村人讲究人情世故,谁家都会遇到大事,有事情都会相互帮衬,而建房子显然是大事。“为建房子去借钱,不丢人。”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常年生活在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而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房子是一家人的根本所在,所以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建房。
专家建议:盘活农村空置房
“我搞了一辈子土地规划和整理,这些年感到痛心的是,我们的农村规划没有做好,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最缺少规划,许多村庄治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长期关注村庄治理的黄石市国土资源局高级工程师赵利和说。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农村,实施村庄“空心化”治理和宅基地利用,挖掘既有土地潜力也靠农村。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正因为规划法对村庄规划并没有全覆盖的硬性规定,村庄规划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农民追求‘住房梦’无可厚非,但应注意农村盲目攀比、一户多宅等现象。”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黄振华说,是否农民家庭都有必要建楼房,建多大合适?应根据家庭实际及自身能力确定,如果一味跟风、贪大,不仅会造成房屋空置、资源浪费,也会增加农民负担,影响脱贫进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30个省267个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0.94%的农民希望留在农村。黄振华说,对于这些不愿离开农村的农民,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导向推进就地城镇化,要科学制定村庄规划,引导农民合理的建房消费,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经济可行、自身能力可承受。
“现在打工者在老家建房,自己却长期在外打工的状况相当常见。”黄振华告诉记者:“农村空置房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不是所有的农村人口都能取得城市户口,也因此他们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
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要破解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国家现在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探索。”黄振华说:“而针对以前遗留下来的空置房,可以将房屋出租给城市的老年人养老,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验这样的模式。”
黄振华建议,一方面要坚持“用地集约、环境宜居、生活方便”,减少农民住房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出台政策加快农村空置房流转,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盘活用好空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