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黄双成,1977年10月出生于湖北红安,红安县高桥北街农庄董事长
黄双成:一块红砖甘愿镶在田园
一块红砖北漂书写最美五味杂陈,
而今脱下军装肩挑都市乡土情怀。
北街农庄红安出发从北上广归来,
走心打造当代有机特色田园驿站。
梦想一直开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土菜土灶和土情烹饪出唯美佳肴。
这里有纯朴的味道和原始的记忆,
还有令人初心不悔的延绵与激情。
——东方手记
今日湖北网讯(东方)初见黄双成先生时,他几乎是一口气激情满怀的把自己的事业讲给记者听。半个小时,他一个人在表达,即便有满头的汗水往下淌,依然那么专注地把他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不得不让记者感动。他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看得出来,他是个务实的企业家。“传奇红安,大爱高桥。”尔后,他还给记者讲述了诸多红色故事,非常精彩。他表示,身为将军故里的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将红色文化传承下来。谈到为什么要做传统农庄时,他说,他的愿望刚好与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重提的“不忘初心”一脉相承……
北漂改变了他的人生观
黄双成16岁从一个无知少年到首都北京。风雨二十载,从男孩成为男人,在北京成家立业,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在北京生活了20年,生活得很安逸,有车有房有存款。
2013年,抱着“树高千尺,落叶归根”的初心,从北京回到偏远小山村——红安高桥镇官木塘村迁家湾。同年10月10日,经历5个月的筹建,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北街农庄诞生了。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北街农庄以他不忘初心的方式开始了他传奇般的人生之路,在短短的3年时间,从最初的传统菜肴到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传统劳作与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教育于一身的规模化新型农庄。在当地声名鹊起、家喻户晓。
在部队4年时间里,磨炼出了黄双成的坚强毅志,在这所大学里,熔炉了他的坚定红心。后来,从部队出来后,吃了很多苦,过了几年北漂的生活,卖服装、油漆工、临时活,什么工作都干过。有时候连饭都没得吃,那段日子,多半时候用烧饼充饥。
黄双成告诉记者,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食客吃到安心、放心、舒心和有思想的佳肴,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就业和致富。
只要有人意愿,他愿意帮助有农庄创业意向和农庄创业者,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如理念、思想,甚至一条龙的辅导。
他的邻居赵女士称,当初建这个农庄时,都经他一砖一瓦堆起,甚至还亲自挖过地基,不到半年的时间全部完工。
“躺在床上还不叫休息”
尔后,黄双成发现首先应该要从提升自己的知识构架开始,那期间,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和昼夜充电。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有时间,他就往新华书店跑,利用所有业余时间来学习,甚至把电视都收起了,一心读书学习。曾经一度把自己关在“书屋”里,比如通读宋庆龄传记、刘邦传记等。
2006年,通过自学,考了北京教育学院,以班长的身份入学,优异的成绩毕业,还获得优秀班干部的荣誉。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广告员、IT男、创业族,等等。
在工作中,黄双成交往过很多大公司企业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对家人、对社会、对他人的大爱和责任。对于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来说,他们原本已经生活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拼命地工作。
有一次,一位拥有一万多员工的陈总告诉他,自己虽然已经很安逸了,如果不继续前行的话,公司一万多员工怎么办?只有自己不失业,才能确保公司一万多员工不下岗。
那么,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什么时候叫休息?躺在床上还不叫休息,唯有睡着了才叫休息。但只要醒来,一万多员工的一切便成了自己的牵挂。怎么也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成了这样的人,每天都在思考着如何把传统农庄做得更纯朴,把文化农庄做得更接地气,把接地气的事情如何做得有人气?
这里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黄双成去找某家大公司的胡总,去推销自己的数据库。到了前台,对方称,没有预约当日不接待客人。他急切地说,现场预约呀?对方坚定地回答:当天的预约名额已经满了。黄双成只好倔丧地回家,在路上,他始终想不通,怎么才能联系胡总呢?方法来了,他只要打总机找胡总,最后找到胡总的秘书,告诉对方称,是胡总的一个朋友,请给胡总留个电话,自己姓黄,有急事找他,等他回来后立即联系他。其实,他和胡总彼此根本就不认识,谁也没想到,两小时后,胡总打电话过来,经自我介绍,有关数据库的生意一拍即合,然后每年胡总公司都用他的数据库,他和胡总还成了好朋友。
做一家有品质有良心的农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却在逐步疏离。如此长期蔓延下去,纯朴的味道和原始的文化,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黄双成的传统文化农庄正是基于此,为那些久居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环境和场所。而随着美丽乡村和文化乡镇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休闲与美食的重要性。黄双成便将 “传统餐饮”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农庄。
看到如今城市人面临的亚健康,心里真不是滋味。自己的员工虽然不懂得什么是有机菜,但他们却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工业化肥。一切用科学方法解决害虫的来袭。
做一家有品质有良心的农庄,是黄双成坚守的理想和梦想。在他看来,传统的菜系、朴素的生活起居,能让更多的人找回儿时的记忆,不单单在菜品中坚守传统,更要成为城市人的一种追忆方式。
或许有人要追问,为什么要把腊鱼腊肉以传统的手法制作出来呢?一是对传承的回忆,二是儿时的怀念,三是在夏天吃对身体有帮助,四是在医学上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五是在坚守一种传统文化。
所以,他的农庄要跟别人不一样,就是打传统这块牌。
他有自己鱼塘和菜地。力求一切回归自然,例如,他的鱼塘,有两年没打过鱼,也没下过什么添加型食料。
另外,他的农庄有原始的制作工艺,比如打糍粑、磨豆腐……让客人有一种忆苦思甜的韵味。
特别是,他在收购菜籽油和其他食料时,一般都比高出市场二元的价格。黄双成表示,这也相当于是对群众的一项小补贴。他一直认为,只有开出一家有品质、有良心的传统农庄,才能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把传统农庄开到北上广
过去,农家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便是“餐饮”。可黄双成理解的农庄却不一样,如果抛弃了传统和文化,就不应该称为“农庄”。经历丰富的他,凭借着自己的爱好,在大别山脚下的红安开了一家“北街农庄”。与其他农庄相比,“北街农庄”别具特色,庄内各种菜品、家具、工艺,都很有特色。共同组成了一家传统与文化气息浓厚的农庄。
很多人慕名到农庄来。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时刻,黄双成刚从外面回来,看到农庄棚子下面有一位老先生在吃饭,那位老先生一直盯着他这边。后来,他走过去跟对方打招呼,得知老先生是武汉的梁先生。这是梁先生第三次来农庄吃饭,感觉很棒。梁先生问,怎么不扩大规模?黄双成回答说,前期投入太多,还没有什么收益。梁先生告诉他,没关系,自己回汉后先拿点钱供黄双成扩大发展,并再三提醒他钱到账后,首先要补充相关元素。当时,黄双成也没当回事,毕竟只是初次见面。谁知,第二天,黄双成的卡上真的收到了30万人民币,这让他大吃一惊。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说明,黄双成本人和他的农庄的口碑已经被认可。
有一位著名书法家,听说黄双成的故事后,慕名到农庄按照黄双成的意思,给每个包房题字。让很多食客看着字就增加食欲。
为什么客人在埋单时,黄双成以打折为“爽”?比如有一次一位武汉客人消费890元,他立即减少90元。他认为,人家从武汉开车到红安,油钱都要超过90元,而他这个90元相当于一种感激。还跟很多客人成为了朋友。
黄双成有一个规划,想弄一个“农户家庭体验式旅游”。对于黄双成来说,他还有更远大的梦想,把传统农庄从红安开到北上广,开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
虽然这个想法很遥远,但为了更多人的健康绿色生活,做有良心有品质的企业,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展。
在这三年的传统农庄的发展期间,黄双成也受到很多诱惑,比如有的偷工减料,有的干脆使用转基因的食用油,有的以次充好。但作为心里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的他来说,他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住红色故土的情,守住纯朴原材的魂,守住传统菜肴的根,守住回归自然的心。
弗罗斯特曾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就是说,地域性对人性的形成和塑造几乎有一种源头般的力量。文学的地域性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它使得文学有了更为鲜活的品相,同时也成就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黄双成来说,他从红安到北京,又从北京回到红安发展传统文化农庄,既穿越了他本身的个性,又回归了地域性的生活方式。在他的人性的源头始终有一种不忘初心的坚守;在他文学的地域性里,即便赚再多的钱,也没有追求一种梦想而超值;在他的人生广度和深度里,他是一个敢于挑战生命长度、品质厚度、价值广度和人生高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