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熊传东 通讯员/倪群峰 邓智红
7月19日,湖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上半年湖北经济运行情况,通报显示,全省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实现了持续平稳增长,质量和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4114.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0.2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538.4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6516.06亿元,增长9.5%。三大产业占比为7.5:46.3:46.2。
李克强总理与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年轻员工交流(龙际礼摄影)
“换道超越”中的五大亮点
过剩产能平稳化解。上半年,全省高能耗、高库存产品增速放缓。平板玻璃、中空玻璃、天然花岗石板材6月均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6.5%、-38.6%和-8.3%,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7.1%,比1-5月下降0.3个百分点。
库存消化进程加速。上半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021.21万平方米,增长28.5%,高出上年同期22.2个百分点。全省商品房销售额为2013.49亿元,增长47.2%,高出上年同期37.0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为2470.58万平方米,下降15.8%,环比下降3.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增幅相比回落35.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待售面积为1631.59万平方米,下降22.2%,与上年同期增幅相比回落44.3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为增长22.1%)。
工业企业库存增势有所放缓。5月末,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存货增长0.2%,同比回落13.0个百分点,其中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3.3%,上年同期为增长13.2%,同比回落16.5个百分点。
降本增效成效初显。随着减税清费力度不断加大,企业运营成本逐步降低。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下降11.8%,下降幅度高于上年同期9.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下降4.4%,上年同期为增长10.0%。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955.0亿元,增长13.9%,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8%,比上年同期提高6.0个百分点。
发展短板加快补齐。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84.51亿元,增长28.5%,占比为28.2%。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6.0%,铁路运输业增长1.9倍。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分别增长46.9%和68.1%。民生保障力度明显增强。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4.1%,比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科技、社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八项支出增长25%,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月,全省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09.60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1%(1-4月增长0.5%),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3%;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1.5%,比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全省回收利用能源总计186.24万吨标准煤,增长1.9%,回收利用率达3.5%,比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
主要指标在稳定中增速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79.6亿元,增长4.0%。夏粮种植面积2100.90万亩,比上年增加16.02万亩,增长0.8%;总产508.7万吨,比上年增产4.5万吨,增长0.9%。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支柱产业增长平稳。全省汽车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制造和纺织业五大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10.1%、12.1%、8.9%和11.4%;五大行业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57.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
#p#分页标题#e#
市场销售保持平稳。上半年,全省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54.98亿元,增长11.4%。商品零售6625.40亿元,增长11.2%,餐饮收入729.58亿元,增长12.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3820.37亿元,增长10.5%。网上零售持续发力。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203.29亿元,增长56.2%。
外贸形势继续回稳向好。上半年湖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190.9亿元,增长6.1%。其中,出口785.8亿元,增长8.5%;进口405.1亿元,增长1.7%。湖北省是上半年全国进出口保持正增长的10个省份之一,进出口增速均位列全国第4位,居中部地区首位。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上半年,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715亿元,增长12.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13亿元,增长13.0%。其中税收收入1200亿元,增长12.7%。非税收入513亿元,增长13.8%。上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13亿元,增长24.1%。
新增就业人数增长8.2%。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态势。上半年,全省新增就业人数48.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9.7%,增长8.2%。二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低于一季度的2.57%,也低于去年同期的3.02%。
“成绩单”来之不易更须坚守
湖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吴中志表示,上半年我省GDP增长速度8.2%,是比较高的,对全省经济的支撑非常有力,也来之不易。
在宏观经济偏冷的背景下,湖北经济为什么还能有较快速度发展?据介绍,湖北经济发展基础比较齐全,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产业,发展确实超群。其次,第三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据测算,第三产业对上半年对我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3.1%。
当然,我省的一些扶持政策也起到了作用,如省财政拿出400亿元,鼓励高新产业发展。还有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在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方面的政策,如电力价格普降0.02元,近期营改增等税制改革。
吴中志认为,上半年8.2%的增速,为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预期作用。同时要继续推行简政放权,还权于市场,有效构建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确保市场在经济中的决定性地位,尽量减少直接干预市场。更大力度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五大幸福产业”发展,更大力度支持“双创”。“下半年的经济运行走势,在我个人来看是,三季度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可能出现一定的回落,但四季度从目前经济发展规律情况来看会出现一种平稳呈好的方向发展的态势。”吴中志说。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与第一季度一致,呈现出阶段性企稳的态势。上半年还有几个很好的数据,比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4.1%,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我省提出的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八个方面,是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
叶青表示,湖北各级政府要作出郑重承诺:只要不是市场、企业的原因,政府应该保证企业“事事顺利”“开张大吉”。这样的“以商招商”才是最成功的。解决已经落地的企业的大大小小的困难,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处。
另外,民间“惜投”的主要原因,一是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下滑时期,首先想到的是依赖城市建设、房地产等投资、国企等,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如何去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三是去产能、去库存更使民间投资“无门”。叶青表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多思考“实业之困”怎么去纾解。那就是增加民间投机机遇,多培育重视民营企业家队伍,对传统制造业换挡升级。
“湖北能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保持高于全国的GDP增速,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化、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卢现祥认为,未来省与省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谁的市场化改革走得更快。
虽然湖北GDP增速高于全国,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有所放缓,增速换档。在卢现祥看来,不仅仅是湖北,全国各地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面临结构转型的挑战,“谁能率先打破传统思维,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谁在市场化改革中走得最快,谁就能率先走出困境。”
卢现祥认为,湖北最大的短板就是创新不够,“这里说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行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等,要在创新方面保持好的势头,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既要看增长,也要看势头,湖北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在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看来,湖北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基本持平,只少零点一个百分点,且第三产业增幅9.5%高于第二产业增幅7.7%,按这个速度,在第三季度甚至7月份,第三产业就有可能赶超第二产业。这意味着,湖北产业结构升级到了一个新的门槛上,湖北长期以来都是“二三一”结构,很快将变成“三二一”结构,结构显著优化。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都是“三二一”结构,越发达的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越大。
此外,我省外贸形势向好,成为全国上半年进出口保持正增长的10个省份之一,进出口增速均位列全国第4位,中部地区首位,秦尊文表示,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很不容易。对于我省下半年发展,秦尊文建议,“既要向内使劲,也要向外使劲,同时并举。”向内使劲是继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以武汉为龙头,把全省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