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教授
□记者/陈思炎
“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服务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融入“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全方位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共同发展,是沿线高校应有的使命担当。对此,记者专访了武汉纺织大学校长韦一良教授。
“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教育发挥特殊作用
记者: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及意义?
韦一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标志,正在全力推动落实。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经济贸易为主要载体、以互联互通为核心概念、以互利共赢为基本目的的跨国战略合作设想,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纺织服装的部分产能跨国重置历史进程完全契合。对武汉纺织大学来说,拓展了办学使命内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记者:“一带一路”对国内高等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韦一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更应聚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点。高校应该在学科平台与学科方向建设、人才培养与引进合作、人才信息与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记者:地方高校应当如何积极面对此项机遇与挑战?
韦一良:地方高校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要使“一带一路”美好愿景从构想落到实处关键在行动,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应对国家此次重要战略需求,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倒逼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用国际化视野审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专多能,专业知识硬、跨文化交流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能参与到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高素质人才。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记者:请您和我们分享下纺大在此过程中是如何做的?
韦一良:近年来,我校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学校于2013年5月加入“欧洲纺织大学联盟”,成为该组织第一个中国成员,致力于推动在纺织领域开展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学校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工作,目前纺织工程专业已经申请了英国纺织协会的国际认证。2015年,学校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研讨,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基础、专业、拓展三大模块优化教学内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联合办学,依托国家工程实践中心等建设课外活动基地,推荐一批学生到国外合作高校学习深造,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初显成效。
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和湖北省教师公派出国专项资助指标,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和开展合作研究,不断引进国外行业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人才梯队。
2010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王训该教授作为湖北省属高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第一人加盟纺大;2011年,在学校工作十余年的俄罗斯通讯院士维克多教授成为湖北省属高校“外专千人计划专家”第一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接见;法国第八大学超级媒体系阿泽玛教授受聘为我校传媒学院院长;2013年,依托“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纺大自主培养的学术骨干徐卫林获批湖北省属高校理工科领域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此同时,一批高层次人才相继落户纺大,受聘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专家。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留学生教育。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长期承办由中国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主办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研修班。2014年,学校成功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跻身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队”行列,成为湖北省属院校中极少数具有该资格的院校,还承办了被誉为 “纺织业奥运会”的第89届世界纺织大会。2015年,学校新招收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56名留学生研究生,契合了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
四是积极构建国际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国际联合办学。学校坚持“走出去”开放办学,进一步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互访、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科技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高水平教育和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深度呼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人才需求。
2015年5月24日,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见证下,学校成功与孟加拉国东南大学、孟加拉国服装与技术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在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合作办学的高校;此外,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共建具有国际领先三维纺织技术的联合实验室,互派师生开展交流和学习,开展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组建科学研究联合团队。学校还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这是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办学机构。
增专业设学院 组建“纺织大学联盟”
记者: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发挥高等纺织教育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将从哪些方面着力?
韦一良:高等纺织教育领域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具有先天优势,作为一所具有纺织背景和优势的行业高校,武汉纺织大学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办学,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组建丝绸之路学院和纺织大学联盟。以纺织、经济、管理学科为依托,以现代纺织学院为基础,组建丝绸之路学院。通过学校丝绸之路学院、国际处,联合国内高等纺织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纺织院校合作,组建“丝绸之路纺织大学联盟”。同时,通过举办“丝绸之路纺织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学科领域的大学校长、专家学者来华参会,促进大学合作。
二是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规模。虽然我国每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等方面的产业专门人才培养还是严重不足。
学校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纺织、服装等学科和专业,加大力度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国际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名额,同时利用中欧培训中心,培养东南亚国家政府官员、外资企业高管。
三是切实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以学校技术研究院为依托,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同时,调整政策,创新举措,强化管理,着力在纺织科技方面攻克关键技术,为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科技支撑。
以经、管、文等学科为依托,组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为我省“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当好智库,提供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和决策参考。
为纺织行业和我省“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着力实施“丝绸之路国际化人才计划”,加快为中资企业培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纺织、服装等领域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尤其是要着力加大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学校将继续树立服务意识,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释放动力,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和支持,积极应对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并将深入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才需求、文化诉求,不断深入寻求开放办学、对外合作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