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熊传东 通讯员/张望喜 穆琳 孙鹏 实习生/毛凡宁
30年前,武汉10名离休的老红军、老八路聚集在鲜红的党旗下,自发成立“老战士报告团”,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传承红色基因。30年来,报告团的老战士先后去世10人,但他们的战士和子女,光荣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承传播信仰火种。30年来,这个团已走遍 18个省、市、自治区,义务作报告3400多场,现场听众达220余万人次。
日前,记者走进中部战区空军驻汉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走进这群平均年龄75岁的“播火者”。
老战士报告团报告会现场(李明摄影)
10位老战士成立报告团
“13岁参加八路军,在冀中平原的地道里读小学,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读中学,在延安窑洞读‘抗大’。”原武汉军区空军文化部长、著名作家马国昌是“报告团”的创始者之一。
他在革命熔炉里锤炼成长的传奇故事,上世纪60年代曾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几十年来,无数单位邀请他作报告。许多师生写信给他:“您的报告让我们廓清了思想迷雾,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得知马国昌的报告教育了不少青年,同住空军驻汉某部上马庄干休所的老红军张绪说,“老马,下次作报告带上我,我也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年轻人讲!”
副军职离休的张绪是一名老红军,与党同年同月生。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抗战中,日本鬼子的子弹打瞎了他的右眼;解放战争,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脖颈;抗美援朝,美军的手雷炸伤了他的腰部。三次负伤,张绪无所畏惧:“敌人打不垮我的意志。”
大院里,像他们一样有故事的老战士可不少。“这些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干脆把干休所的老战士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报告团,义务宣讲!”马国昌提议。
消息传出,许多老同志主动请缨:“岗位可以退‘二线’,共产党员永远没有‘二线’!”1986年10月,“老战士报告团”正式成立,张绪任团长。
10名成员个个参加过战争,5人曾身负重伤。他们将报告的核心主题定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讲,就是30年。
老战士报告团成员骆继铭深情讲述(李明摄影)
带着氧气瓶也要上讲台
近年来,报告团成员的年龄大了,不时有人生病、住院,但大家有着共同的信念:生命不息,宣讲不止。
杨春晖,15岁投身革命,曾参加长征,所在部队两过雪山、三过草地。2006年3月,88岁的他受邀到部队讲长征故事。临去前,他查出患重病。3个月后,他不幸离世,家人在他的病号服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一份未写完的讲稿。
任善纪,曾和邱少云是一个战壕的战友。2012年4月初,他和另外3名同志计划5日到某雷达站作报告,但任老因心脏病突发于4月3日夜里去世。4月5日正是他遗体告别的日子,为了报告会如期举行,报告团提前与任老告别。
解生云,心脏装着起搏器、搭着3个支架,腿上打着钢板,每次外出还要带胰岛素。带着“三件套”,他从不缺席,因为“即使倒下,也要倒在讲台上”。
程远,报告团原副团长。当华科大同济医学院邀请他作报告时,他带着氧气瓶前往。弥留之际,专门交代子女:死后不搞遗体告别,并在他的手腕上挂一块不锈钢的牌子,并在上面标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程远。”
能讲一场是一场,能影响几个人是几个人。30年来,报告团成员始终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回顾三十年的历程,报告团旗帜不倒、队伍不散、工作不断,深受群众欢迎,社会认同。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紧跟党的思想步伐,与时俱进,才能紧扣时代脉搏,才能用真心真情真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报告团成员毛兰成表示。
一诺千金和一生坚守
“首届感动四川十大人物”赵庆珍是报告团的新成员,在战友牺牲后,他把战友母亲当亲生母亲,默默尽孝23载。他说:“我将像报告团的老首长们一样奉献一辈子,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大爱!”
2014年,赵庆珍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转业干部走入了公众的视野。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和光环,他有些不知所措,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却引起了这么强烈的反响。
1989年,赵庆珍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学员。在学校,他结识了来自邛崃的同学余江。同样来自农村、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训练中他们相互勉励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在飞行上干出一番事业,哪怕为之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将来谁出现意外,相互为对方的父母尽孝。”
谁也没有想到,这句互相鼓励的话竟一语成谶。1993年8月23日,余江在毕业前一次夜航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的程秀莲妈妈得知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当场昏厥过去。赵庆珍守在病床边,看着程妈妈苏醒过来后,紧紧握住她的手,郑重地说:“余江弟弟走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儿子!”从那时起,赵庆珍每年休假都去邛崃。
既然有了承诺,就要一生坚守。转业时,是回老家徐州,还是去邛崃的难题摆在赵庆珍面前。他与父亲商量,父亲坚定地支持说: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你就一心一意地照顾好程妈妈。从此,赵庆珍与父亲总是聚少离多,直到父亲病重时,他才赶回老家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p#分页标题#e#
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入党初衷
骆继铭是一名有着67年党龄的老党员,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经历过风风雨雨,曾看到过很多人间惨剧,能够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发自内心地感谢共产党,甘愿一辈子去追随。
习近平总书记讲:“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曾经的苦难经历让骆继铭对这句话深有同感。他的家乡在江苏句容,在他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937年,日本鬼子血洗了他的家乡,全家开始逃难。从南京到武汉,转长沙到桂林,再到贵阳,耗尽了家中的积蓄,甚至连衣服也丢光了。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骆继铭贴身穿着姐姐的花袄子,膝盖上套着父亲的长袜筒,外面套了两件单裤,就这样哆哆嗦嗦地过了一冬。
骆继铭全家逃难途经汉口时,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宣传抗日的游行队伍,可以听到激昂的口号声和雄壮的歌声。虽然骆继铭当时年龄不大,却被他们的歌声感染了、打动了,学会了用歌声来呐喊,来激励自己。
骆继铭的逃难生涯直到抗战胜利才算结束。1945年秋,骆继铭中学毕业,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他感到未来一片美好,但恶劣的国内环境,根本容不得他安心读书。原因是蒋介石葬送了抗战胜利后的大好形势,悍然举起屠刀,发动内战。1947年5月20日,南京、上海的大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罢课游行,喊出“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口号。国民党反动派如临大敌,派出大批军警、马队残酷镇压。骆继铭在游行中,一时躲避不及,被反动军警打伤了左臂。他的好友、同班同学孙傲沧被打成骨折。国民党反动派不但对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充耳不闻,反而如此残暴地对待赤手空拳的青年学生,这使骆继铭惊醒了,他开始擦亮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像父亲那样“做合格党员”
老战士报告团成员张佑军是张绪的小儿子。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将门之后、首长之子,少不了跟着他沾光,可事实上他没有得到任何照顾,父亲也没有留下任何物质遗产,唯一就是把“共产党员”四个字深深刻在他脑海中。
张绪1921年7月出生在山西省平遥县,是党的同龄人,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总是把党的事业看得很重,一生都在追随、都在奉献。
烽火岁月里,张绪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三负重伤,右眼永久失明,脖子被子弹洞穿,腰部被炸伤,直到去世身上还留有3块弹片。每当回忆这些往事,他总是十分从容平静。他说:“敌人的子弹可以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的信念和勇气。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加坚定了我跟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
1983年,张绪从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岗位上离休,张佑军兄弟原以为可以好好陪陪老人,让父亲度过一个安逸的晚年。可离休没多久,父亲就倡议成立老战士报告团,并被大家推选为团长。
2008年1月,天气出奇的冷,外面还下着雪,地面结着冰,张绪刚出院就接到武汉卓刀泉中学邀请,张佑军看到父亲久病初愈,建议不要去,但父亲说,已经答应了孩子们,就要说话算话,毅然走出家门。看着父亲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风雪中的背影,张佑军的心头一紧:真怕他这一去,真就倒在讲台上了!那天讲完后,父亲是被老师们搀扶着送回家的,接着就住进了医院重症监护室,这是父亲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报告。
2008年5月1日,张绪永远地离开了。张佑军发现了父亲的遗嘱,上面写道:“遗体捐医供科研,团结战斗寄哀思……”
送完父亲后,报告团毛叔叔赶到张佑军家,送来了父亲转交的一份“遗产”,一张父亲最后对家人嘱托的光盘。在录像里,张绪对家人说:“我参加革命几十年,没有给你们留下金银,留给你们的就是这张光盘。里面是我的革命经历和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做人准则。你们要经常看一看,不要忘记你们是红军的后人。”
“父亲没教过我什么大道理,他用一生做着共产党员的示范。2012年我被增补为报告团成员。面对这份荣誉和责任,我做好准备,沿着父亲的足迹,传承父亲的精神,像他那样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张佑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