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项俊平)江风习习。雨后的武汉江滩,格外清新。
5月20日,伴随着268尾打上PIT识别芯片、拥有身份证的中华鲟,放流入江,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打造的“数字中华鲟”正式开启。
这是继“数字江豚”项目之后,武汉将数字技术用于珍稀物种保护的又一次尝试。中华鲟的保护,从此进入“数字时代”。
中华鲟 中华寻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被视为研究古代鱼类演变进化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令人遗憾的是,科技人员已经连续6年没有观察到中华鲟的野外自然繁殖,自然种群极度濒危。
“中华鲟非常神秘,它不像江豚那样调皮,三不三跃出水面,还露个笑脸。”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文高介绍说。
寻找,并保护“中华鲟”便成为中华及中华鲟保护联盟各成员单位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是一家专门从事中华鲟研究而成立的机构。成立40多年来,放流中华鲟600多万尾,是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主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长江口中华鲟保护研究具有长期积累,拥有专业团队。
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同样是中华鲟自然保护的骨干力量,分别保护着中华鲟的产卵场和幼鱼的栖息地。
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是保护中华鲟的新兵,但是拥有最大的育龄中华鲟子一代,是中华鲟增殖放流的新生代主力军。
中国水科院长江所建所65年,持续开展中华鲟的调查和研究,曾获得水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奖——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科院水生所,是世界知名的水生生物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水生生物研究的国家队,对中华鲟保护的基础理论和保护策略与技术方面贡献突出。
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已经率先攻克了中华鲟的2.5代人工繁殖。今年4月21日,该所联合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了中华鲟春季体检线上线下观摩活动,极大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中华鲟保护的热情。
北京海洋馆从事中华鲟驯养和科普宣传19年,对于野生中华鲟康复和人工长期养殖中华鲟,形成了一套成熟技术体系。2014年11月15日,武汉渔政在长江武汉新洲江段救助的一尾雌性野生中华鲟“厚福”,至今就生活在海洋馆。
据悉,有关科研机构正在组织建立一套规范的中华鲟追溯体系。例如,在放流中华鲟体内植入PIT芯片,使每一尾中华鲟都拥有一个特定的身份证号和“人事档案”,便于后期的个体追溯,以及评估放流效果;组织编制论证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标记追溯体系方案,规范增殖放流标识管理,形成中华鲟增殖放流的“全国一盘棋”。
作为放流地,武汉江滩渔政码头将成为268尾中华鲟寻根的“故乡”。
中华鲟保护进入“数字时代”
江风习习。雨后的武汉江滩,格外清新。
上午10时许,在武汉市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玉珍的带领下,李彦亮 、赵依民、李创举、张晓敏、雷祖兵、张作波、薛童、罗正旺、程蕾、王文高、杨泽敏、危起伟、李钟杰、朱哲学、黄学清、廖小林、张鹏、高欣、李君轶等各界嘉宾,将当天第一批次放流的中华鲟轻轻地倒入江水中。
一尾尾PIT识别芯片的中华鲟摆着鱼尾,渐行渐远。
中华鲟保护,由此进入“数字时代”。
据了解,我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起步早,但一直以增加渔业产量为目的。真正成为以生态修复为目的的国家增殖放流,是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之后。历经十多年来的增殖放流,一些物种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从江至海,再从海回江,中华鲟将经历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
鲟类专家杨道明说,中华鲟是基因优生学最好的典范鱼种。它信奉“多生优育,优胜劣汰”。雌鱼一次产卵可达10万—30万粒甚至更高,大概只有30%的受精卵有机会孵化出苗。这次放流的小鱼苗将沿顺流而下,九死一生到达长江口……同一批鱼苗只有3%—5%能够活着进入大海。
“它们要在海里生活十几年,才能达到性成熟,再洄游长江产卵。其实,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周边海洋中都有它的身影,也都拥有一些通海河流,可是它只认——长江。在溯江而上的一年多时间里,它基本不进食。它们必须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提供洄游时的能量,并不断催熟体内的性腺。”
鲟类专家杨道明介绍说,90%以上的中华鲟,因为累积的营养物质不够,只能半途而废,黯然返回大海。隔一两年后,它的性腺再次发育了,就会再次洄游,一直以完成繁育后代这一神圣本能为目标。
“这也是人们很难看到中华鲟的原因之一。”王文高说。
据介绍,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长江中水生生物超过4300种,而其中还包括多达400余种可供人类食用的鱼类。由于连年来的酷渔滥捕,加上工业排放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污染,致使长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世界生物“孤本”都面临灭绝风险。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向前不断推进,长江一些物种资源开始陆续恢复。”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欣喜地说,洄游至鄱阳湖的长江刀鲚增长数十倍,长江监利段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增加到历史低谷期的30多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也由最低谷开始明显增长。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数字中华鲟”才“游”入人们的视野。
此前,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下,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和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数字江豚项目,通过“5G+长江大保护”“互联网+‘数字江豚’”和“数字江豚文创”3个板块,全方位展示以数字赋能长江大保护,用科技助力“江豚回归江城”,为探索长江江豚保护和长江大保护找到了一条趣味性的“线上途径”。
这次推出的‘数字中华鲟’项目,其实是‘数字江豚’的复制或迭代。
据介绍,“数字中华鲟”依托数字技术对中华鲟栖息环境、繁育保护、科学监测、文化创意、社会参与等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构建与中华鲟保护的数字生态群落,为濒危物种保护探索数字化路径。
“其主要任务包括研发中华鲟保护的数字技术、建设中华鲟保护的数字场景、打造中华鲟保护的线上线下平台、创建武汉‘数字中华鲟’研发交流中心。”王文高介绍。
“520”:武汉说“我爱你”中华鲟
众所周知,5月20日,是“网络情人节”。
在这样一个充满爱意的日子里,武汉把对大自然爱、对长江的爱,献给了中华鲟。
“之所以选择在‘520’举办‘数字中华鲟’概念发布及中华鲟放流活动,主要是为了引起广大市民对中华鲟的关注和关爱。以此庆祝‘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来临和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一周年。”王文高说。
活动当天,来自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武汉中学初中部、武汉市南湖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一小学、湖北省水果湖第二小学、武汉小学瑞景校区和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等学校的上百名师生,在聆听了中华鲟专家的科普讲座后,亲手向长江中增殖放流了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
学校、学生,正在成为武汉中华鲟保护科普宣传的主要受众和二次传播者。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中华鲟放流活动。通过聆听专家们的科普讲解,我对中华鲟保护、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我们放流的中华鲟能健康生长,延续种群。”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四年级4班的张钜钊兴奋道。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生态环境教育教研员朱翠兰老师表示,“又是一个520,一个特别提醒我们敞开心扉表达爱的日子。我相信今天见证‘数字中华鲟’的中小学生志愿者,一定会通过‘小手拉大手’,传递这份爱长江、护中华鲟,延绵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爱心”。
为了拉近人们与中华鲟的距离,可视化“窗口”建设也问计在路上。
武汉长江中华鲟研究中心主任危起伟研究员曾建议:在宜昌下游,利用松滋河修建“长江旁通道”连通长江,建立一个人工模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或者利用长约20公里、100—200米宽的虎渡河,帮助中华鲟在这类人工模拟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
“我们中心将持续发挥专家团队优势,推动中华鲟人工标志追溯体系建设;积极申办2025年的第十届国际鲟鱼养护大会(ISS10)。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参照世界先进经验,在武汉市选址建设miniHachery(中华鲟迷你人工繁育场),相当于建设带有落地窗的“小别墅”,让更多居民透过这种可视化窗口,‘看得见’中华鲟的生活场景。”
危起伟的期许,也是江城市民的愿景。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推进,多年未见的“水中大熊猫”江豚,成群结队重现长江武汉江段。
人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鲟将踏上“鲟”根之旅。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