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金秋时节,世界文化遗产地红河哈尼梯田稻谷飘香、鱼儿肥美 。层层叠叠的梯田像金黄的色块,从山脚垒到云端,一幅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画卷在山间铺开。
进入九月,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的7万多亩稻子日渐成熟,从山脚到山顶,村民们也陆续开镰收割,整个过程要持续至十月中旬。
近年来,红河州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利用遗产文化赋予哈尼梯田强大的生命力,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按照“生态兴农、农兴文旅、以旅带商、以商促农”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哈尼梯田绿色生态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实施“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生态模式,初步走出一条具有红河哈尼梯田保护开发、规范建设、科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使千年梯田一年四季皆是景观,并为其遗产区内产出无限财富,2018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冬日的梯田是安静的,经历了热闹的耕作、管理、收获期和游客接踵而来的观赏期后,万亩梯田有了一丝清闲,宛若一位而立之年的哈尼汉子,沉默安稳却孕育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站在岸边放眼望去,波光粼粼的田地里星星点点地漂浮着红色浮萍,与夕阳的余晖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绝美的冬日画卷。
初春时节,通过冬天浸润的梯田重新苏醒,老水牛在哈尼汉子的吆喝声中,使者蛮力犁好田。
不久,依山而造的梯田里便会被插满小小的秧苗,一层接一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时而云雾缭绕,如梦如幻;时而一览全境,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盛夏,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嫩绿的稻苗已经覆盖了水面,阡陌纵横的梯田里沃野滴翠,美如画卷。那一望无际的万亩梯田,恰似镶嵌在大山上的“翡翠”。
处暑过后,天气逐渐凉爽,万亩梯田也迎来了开镰收割、喜获丰收的季节。
放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穗铺满山谷,错落有致的蘑菇房点缀其间,徐徐清风带来阵阵稻香。山顶上,村庄旁,涵养水分的水冬瓜树依然茁壮,溪流涔涔灌入梯田……
李正明是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箐口村的村民,家里种了5亩水稻,和许多稻农一样,春种秋收,四季劳作。
看着刚收割堆放好的稻谷,他高兴地说:“谷粒饱满鱼儿多,又是一个丰收年。”谷船、鱼篓、袋子……物件准备妥当,村民老小进入田间进行收割、抓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哈尼族妇女钱李妹看着自己家即将丰收的稻田,心里高兴,她坚信,在梯田核心区里生产生活的哈尼族群众们,今后的日子也像一定会像一年比一年增产增收的谷子一样越来越好。
从春种到秋收,一年四季,勤劳的哈尼人民“雕刻大山”的日常,成就了梯田春夏秋冬的常年壮美。正是因为有了哈尼人民的辛勤付出,才使得千百年来古老农耕文化得以传承,更赋予了哈尼梯田这个大地艺术的旷世神奇。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中,红河州依托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世界级品牌,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坚持梯田保护与群众增收并重、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并重、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并重、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按照“两谷三带一核心”的区域布局和“千亩成片、万亩成带”的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梯田红米种植,借助“互联网+梯田红米”销售模式,形成“电商公司+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电商销售新模式,促进梯田遗产区群众增收致富。
千百年来,在梯田里种稻子,延续着千百年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浇灌的是山泉水,施用的是农家肥,收割用的是镰刀,现在田里还养了鱼。
在这里,一块块稻田,一个个村庄,甚至这些辛勤劳作的村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