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中国中部“绿心” 打造长江生态屏障
咸宁市环境保护局 潘志明
习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咸宁长江境内岸线长127.6公里,自西向东流经湘鄂边境黄盖湖铁山咀,至嘉鱼县上沙湖出境。建设中国中部绿心,打造长江中游生态屏障,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既是上天赋予咸宁的生态责任,又是不断实现咸宁跨越提升的现实需要。那么,如何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强化措施、有所作为呢?咸宁的做法是:推进“四头并举”,破解“四大难题”,出台“四大对策”。
一、四头并举,推进长江大保护。
一是抓“水体质量”龙头,实施碧水工程。加强陆水、淦河等长江支流等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保护,确保长江在咸宁段注入源头活水。实施了《陆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督办陆水流域县市建成日处理能力8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关闭搬迁了青山锑业等重污染企业,取缔了陆水湖违规养殖户26个,查处了皤河流域赵李桥段水质污染问题;关闭了双溪精华纺织集团苎麻脱胶生产线10条,切实维护陆水湖、梁子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定期对48个湖泊、水库、河流等重点断面水质监测并向社会公布;全面推进陆水流域水质自动站建设,强化跨区域流域水质监管考核。2015年监测结果表明,长江主干段和长江潘家湾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综合达标率为100%,长江重要支流淦河、陆水总体水质为优,黄盖湖、陆水水库、青山水库、南川水库、鸣水泉水库、四门楼水库和石门塘水库水质符合或优于Ⅱ类标准。全市主要地表水体水质符合Ⅰ~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96.9%,断面水质功能区类别达标率为93.8%。全市PM10浓度均值为90μg/m3,与2014年同比下降4.3%。
以加强饮用水安全为重点,着力实施“三保五推”举措: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重点流域水域不出现污染事件、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推进城市污水治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推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推进危险废水的治理;制定出台咸宁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咸宁市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办法。今年全市开展了非法码头专项整治,清理非法码头37个, “十二五”列入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21个项目,完成关闭、停产和搬迁20个、调试和在建1个。
二是盯“环境容量”源头,推进污染减排。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3.7万吨/日,新增污水收集管网约80公里,全市共建成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15座,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28.7万吨/日。全市300MW以上火电机组全部配套落实了脱硫、脱硝设施,所有旋窑水泥生产线线全部配套落实了脱硝设施,平板玻璃行业率先在全省配套了脱硝设施。推进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废水深度治理,在平安电工等21个企业建设了污水深度处理设施。
“十二五”期间,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统筹农业、国土、住建等部门资金近2亿元,完成了179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同时带动农家乐环境整治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探索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336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1+N工程模式和农村环保站等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咸宁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和监管,拟定了《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咸宁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和进一步加强相关区域环境管理的意见》,以指导各县市区全面开展咸宁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定和监管。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从无到有,2015年新增咸宁黄袍山有机茶基地1家。
三是牵“环境安全”辔头,强化全程监管。加强生态管控,编制生态红线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管控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空间环境准入制度;完善资源环境负面清单,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禁止准入的新(扩)建行业名录;出台《咸宁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强化规划环评,结合修编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区划和负面清单制度等,强化规划环评对开发布局、建设规模、产业转型的硬约束。
着力开展“春雷、春雨、春风”三项行动,推进新环保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活动,每季度在全市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专项行动。 “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部门出动执法人员42790人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70件,处罚金额达1369.6万元,责令限期改正或限期治理723家,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139家,挂牌督办29家,其中2015年报送人民政府关停取缔13家,罚款企业86家,罚款金额363.2万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2件、查封扣押案件7件、违法建设项目停止建设16件、限产及停产案件40件,实施行政拘留案件2起。
四是争“绿色发展”鏊头,促进改革创新。创新环保宣传活动,营造爱水护水氛围;开展环保教育进课堂活动,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在市级媒体一网两台三报建“咸宁环保之窗”、“防治大气污染,环保在行动”专刊专栏,努力拓展智慧环保、环保微信等现代新媒体传播渠道,不断完善咸宁环保网站,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组织举办“6·5”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连续六年开展倡导低碳生活的万人骑自行车城区巡游活动,全力配合市人大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每年邀请环保专家来咸作一至两场环保政策法规专题报告会。
创新环保体制机制,强化环保管理,以咸宁市获得立法权为契机,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环境标准的立法工作;落实网格化管理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推动设立环保法庭、环保警察大队等;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出台《咸宁市生态补偿条例》;探素建立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建立环境保护领域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制度。
二、四大难题,亟待竭力共解
咸宁长江段的保护,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咸宁长江岸线位于长江中游,上有岳阳、重庆等工业重镇,下游是特大城市武汉,与周边城市相比,咸宁的经济非常薄弱。一方面,咸宁承担着为武汉市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又面临追赶先进的强大发展压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特别突出。
(一)咸宁长江段保护与开发存在先天矛盾。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长135.5公里,咸宁长江岸线全部位于该保护区内,可供利用的岸线只有保护区内极短的实验区。咸宁长江段仅嘉鱼段后垸闸上下游约4公里为Ⅲ类水体,其它均为Ⅱ类水体;在上下游均为工业重镇,且水体要求为Ⅲ类的情况下,要确保咸宁一枝独秀,极其困难,同时,Ⅱ类水体禁止设立排污口,对咸宁的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咸宁长江段保护与开发历史包袱沉重。咸宁的码头多为历史自然形成,潘家湾水厂上游中石化等码头建成时间早于饮用水源取水口建设时间,由于过去对饮用水源地保护要求不严,导致在选址时忽视了码头、堆场。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也极其落后,港区分散,码头规模小,整治难度大,难以承担沿江经济发展需求。
(三)共建共享的生态共同体尚未形成。一是全流域保护机制和补偿机制没有形成。长江沿线行政上的分属性和流域上的管理统一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水的流动性和大气的移动性等使得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具有本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的叠加效应,咸宁长江段除嘉鱼段设有一个1万吨的排污口外,没有设置其他的排污口,输入性污染占主导地位,只有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实现长江流域同步环境治理,才能确保咸宁长江段安全。二是全方位的投融资投入机制没有形成。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投入大力的资金,只有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渠道,方可建立起合理的生态保护体系。
(四)全市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金盛兰冶金、南玻等重大项目投产,我市工业化进程加快,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区域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很难通过内部挖潜完成。饮用水源安全依然面临威胁,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隔离防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斧头湖等重点湖泊水质时有超标,湖泊保护任重道远。农村面源污染亟需治理,垃圾围村现象进一步加剧;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滞后,排放的COD、NH3-N严重污染城乡水体。城镇污水处理厂大部分超负荷运行,污水收集率偏低;突出环境问题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和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应加强建设和规范运行。
三、四大对策,凸现咸宁保护长江特色
(一)改革创新,构建共建格局。要树立上下游意识和长江一体意识,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全流域投融资体系,互利共赢的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实现长江流域同步环境治理,确保咸宁长江段安全。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充实一线环保工作人员,建立流域内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环境执法机制包括健全跨行政区的纠纷调解机制,包括协商机制、仲裁机制、法律诉讼机制。
(二)全域治污,优化生态系统。以夯实发展绿色基调为目标,通盘考量水与人、水与城、水与产的关系,优化空间、国土和产业布局,大力构建全域生态保护体系,力争尽快形成生态核心资源保护新格局。从与水争道向还道于水转变,坚决制止和打击在长江干支流非法采砂,取缔非法码头。大力实施退耕还湖、退耕还湿、退渔养湖、江湖连通、两湖连通(斧头湖、西凉湖)工程,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营造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护岸护堤为主导功能的生态防护林,打造功能稳定的长江生态屏障。
(三)保护优先,助推绿色发展。按习总书记要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把修复咸宁长江段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的前提下,优化已有岸线使用效率,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抓紧解决沿江工业、港口岸线无序发展的问题。按照环保优先原则倒逼企业转型,明确减排任务,实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咸宁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推进低碳生态经济产业园建设,加快企业技术革新。
(四)标本兼治,落实保护措施。着力抓好“三非”(非煤矿山,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三水”(工业污水,农村面源污染,还有生活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当前环境突出问题,特别是集中精力,解决当前上级督办、群众投诉、自查发现的161个重点环境问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三禁三治”专项整治、重点湖泊综合治理、重点流域综合整治、生态创建、土壤修复、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注重信息宣传实施春风化雨、环保基础能力提升等环境保护“八大”工程,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