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旅游
僧众十万镇龙门
2015-11-15 15:47:24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张衍荣

 

44.jpg

龙门石窟之游,不期留下两大震撼:一是叹为观止,二是触目惊心。每每想起那次旅程,仍觉记忆犹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香山崖壁上,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

孝 文帝拓跋宏为巩固政权,进而一统天下,将都城由大同(史称平城)南迁至自然条件优越的洛阳。北魏时期佛教兴盛,献文帝、孝文帝父子都是极其虔诚的佛教徒。 从孝文帝祖父时代起,即开始云冈石窟的开凿。云冈石窟的菩萨造像,与其说是佛,是神,不如说是北魏数代“人主”的化身。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 帝,皆已位列其中。这种具有政教合一色彩的自我神化,其意义不亚于从游牧生产转向推崇农耕生产的迁都。

都城迁了,尚未完全竣工的云冈石窟迁不走怎么办?于是,在洛阳伊水河两岸,一场轰轰烈烈南北呼应的造神运动方兴未艾……

从那时起,相继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不断营造,直到宋初才落幕,前后历时400余年,形成一个南北长达2华里,有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的惊世石窟群——龙门石窟。

我们是午后时分来到这里的。一派苍茫之中,举目望去,只见两山对峙,一水中流,险关要隘不言而喻。好一个“伊阙龙门”,果然名不虚传!

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静,山水怡然。壁立的山崖上窟龛星罗棋布,大大小小,密如蜂房。如此之手笔,该是何等的气魄,怎样的毅力?此前我已探访过云冈石窟,对龙门石窟的雄奇虽不乏思想准备,身临其境的时候,仍深觉震撼,内心惊叹不已。

我们顺势首先游览“潜溪寺”。它是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相传凿于唐高宗时代。窟顶藻井为浅刻的一朵大莲花,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本尊阿弥陀佛高约7.4米, 端坐于须弥台上,法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左右有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三像合称“西方三圣”。洞内门各刻一护法天 王,高颧大目,身披铠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南壁龛内有线刻立佛像两尊。只可惜无论主从,皆有不同程度的毁损,尤其弟子迦叶、阿难的头、颈、手指 等毁损严重。

资料显示,龙门石窟的人为破坏,历代皆有发生,其中唐武宗时波及全国的“会昌法难”,历代的战乱、匪患,二十世纪初期及90年代后的盗凿盗卖等,都是对龙门石窟一次次触目惊心的严重破坏。

接着来到“宾阳中洞”,“宾阳”即迎接朝阳升起。此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宣武帝专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的,开凿于公元500年,耗时24年。后因宫廷发生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座洞窟仅完成了这一处,而南洞和北洞直到初唐才完成。

洞 内为穹窿顶,马蹄形平面,顶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姿态优美动人。洞内凿“三世佛”,即人们熟知 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由于北魏时期以瘦为美,故而释氏面颊清瘦,脖颈细长。服饰袈裟也一改云冈石窟那种偏袒右肩式,变为宽袍大袖, 由此可见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政策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洞 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二、三、四层分别是两则佛本生故事、著名的帝后礼 佛图、“十神王”浮雕像。此洞盗凿十分严重,其中位于第三层、反映宫廷佛事活动的《帝后礼佛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 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

导游的介绍,引起游客义愤填膺:一个自诩为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明明清楚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物来路不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或许人们不太清楚个中缘由,但将他国失盗的不世之宝据为己有,总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吧?

途经宾阳南洞时,闻知此洞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续凿而成的。窟中人物风貌尽显丰腴,刀法技艺上也见变化。这些审美和艺术上的变化,都留下了北魏至唐代的过渡期痕迹。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代,据说是武则天拿出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凿成的。

45.jpg

它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面形丰腴,双耳下垂,形态圆满,体现了唐代佛像的艺术特点。这里共有九尊大像,主佛卢舍那大佛乃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发纹,眉如新月,鼻梁高直,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嘴角露出祥和的笑意。大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显得异常圣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华夏中年女性,令人敬而不惧。仰视之,心灵顿生净化之感。

窟寺千疮百孔,饱经沧桑,九尊大佛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依然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艺术群像。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唐代的一个特殊象征。

时近傍晚,我们来到龙门山南段,打算见识一下导游竭力推荐的“古阳洞”。

“古阳洞”取材于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于公元493年,有“龙门石窟第一洞”之称。它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十分壮观,不仅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也是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其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字。清末曾有道教徒将主佛释迦牟尼改成太上老君,据传老君曾在此窟炼过丹,所以古阳洞又叫“老君洞”。

古 阳洞窟顶没有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左侧是观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他 们手执法器,仪态从容。这些造像的艺术原型相当广泛,它们已经不像北魏那么人主化了,至少没有云冈石窟那般突出。是佛教正本清源,普度“众生”了,还是 “人主”们放弃了自我神化?

古阳洞值得一看的还有佛龛,大大小小数百座。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外形设计、龛楣和龛额,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尖拱似莲瓣,有的形制如房屋,有的像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就刻有菩提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

古 阳洞既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来的二十块造像题 记,它们分别记载着不同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成为书法中著名的“魏碑 体”。

……

夜幕悄然四合,我们再也没有时间一一看下去了,尤其对面山上那些“后起之秀”,更是只能十分惆怅地远远望上一眼。话说回来,那可是400多年的煌煌汗青,即使花上三天三夜,谁又能够一一翻阅?

龙 门石窟的磅礴气势和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可以窥见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它虽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场“政治秀”,但很难说他们之 中就没有真心信佛的,这就是信仰;它虽是一场罕见的造神运动,却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它虽是封建统治者的醉翁之意,却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既是一种宗教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神州大地的一曲绝响……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湖北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