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作者邹德祥)一场疫情,让中国文旅业遭遇“生死劫”。
文旅业下一步怎么走,文旅企业如何抗御、自强自救,成为时刻牵引甚至“拷问”文旅人的痛点命题。让“寒冬”变“逆袭”,让风险变机遇,旅游业如何重振、重启,旅游业路在何方?——
一变:本地游、周边游快速崛起
可以预见,疫情后,利用周末1-2天的本地游和周边游将快速崛起。这类景区因为路程近、时间可控,消费过程轻松便捷,将成为疫情过后最先恢复、回暖的地方。此类景区应开拓视野,开发新业态,瞄准新业务,实现多种经营,不断创新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内涵价值;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同时加强网上营销传播力度,为疫情后新的反弹性报复式的消费增长提前“备好功课”。
二变:旅游消费格局生变
自然类观光游率先回暖,文化类、娱乐类、场馆类的观光游和研学游恢复缓慢;乡村度假游、康养旅游将持续性增长。其中,以乡村民俗旅游为代表的业态,恢复增长较快;此外,从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以武汉为中心的500公里城市圈及长三角地区旅游恢复缓慢;同时,团队旅游、长线旅游包车、旅游专列、旅游包机等恢复较慢,以家庭组团为主的自驾散客游恢复较快。疫情还会改变人们对文旅产品的选择,人们会更多的选择有体验性、有参与度“真正的度假”,而不是来回穿梭、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以老中青(少)三代为单位的出游组合比例将大幅提升。
三变:大型文旅企业加速转型
疫情之后,国内将出现综合型文旅企业,一批“文旅航母”将应运而生。大型文旅企业将有系列动作,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壮大企业。实力型的文旅企业在疫情过后会积极采取行动,不断丰富产业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困局,同时强化运营体系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此外,一批“小块头”的文旅企业面临“断炊”之痛,部分小规模企业直接面临倒闭、关停,大型文旅企业将“慧眼识珠”,兼并或重组一些优质旅游资源。
四变:文旅业将现更多“独角兽”
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加剧,一大波在线旅游创业项目突然死亡。而在另一个层面,随着市场细分,众多“独角兽”分布在旅游行业,借旅游消费增量市场快速生长。譬如:“要出发”已经布点国内80%以上的省、直辖市,以及泰国、马尔代夫等国家,合作有7万余家酒店、景区和餐饮店,拥有千万用户,是华南地区市值最高的在线旅游企业。2017年进入“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五变:旅行社将现倒闭、并购潮
涉旅企业遭遇最寒冷的“冬季”,眼前也将是最煎熬的时期。大量旅行社的压力不仅来自春节退团的损失,更来自停业期如何自保能坚持到疫情过去。会有一些旅行社因为房租、工资等付不起而裁员,也会有旅行社因为负担重、没有营收支撑而倒闭。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旅行社,将重组并购那些有潜在优质客户群和良好合作渠道而经营上却又举步维艰的旅行社。处于“歇业”状态的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须提早布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六变:供需失衡的问题凸显
旅游产品结构失衡、旅游供给和需求“错配”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旅游需求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和康养旅居度假等需求转变。一些旅游缺少实质性内容。在“吃住行、游购娱、险奇情”等方面缺乏好的内容体验。下阶段,重点是打破“观光旅游产品多、休闲体验游产品少;硬产品多、软产品少;美景多、文化内涵缺失”的瓶颈,优化供需结构,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七变:旅游市场将细分“赛道”
一个时期以来,不同的选手“挤在”一个拥挤的“赛道上”,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疫情后,旅游市场将“细分赛道”,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分工更为明显。近几年来,一边是大景区摘牌、大型酒店摘星转型突围,一边是亲子游、研学游、乡村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日趋火爆,传递出了旅游市场在细分、细化的趋势和信号。当前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热门旅游景点、线路行程都大同小异,随着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在变强烈,主题游、定制游将持续增长,内容为王、体验为王,细分市场会成为新的蓝海。
八变:康养旅游成发展方向
一场疫情,人们对健康更关注,康养旅游势必迎来井喷式增长。以乡村旅游、度假、康养旅居为代表的康养旅游将成为发展方向。伴随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生态环境等问题备受重视,加上国家全力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美好生活”建设,康养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当前已进入养生养心养老的大众旅游时代,人们愈加的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康养旅居度假作为新时期人们的一种旅居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休闲生活主流,康养旅居度假也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成为新时期经济突破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九变:夜间旅游市场将兴起
红红火火的“西安年”、惊艳四方的故宫“上元之夜”,一系列夜游产品引爆市场,标志着“夜经济”消费兴起。繁华的夜间经济,既是城市活力的象征,也顺应着市民的期盼。“夜间旅游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游客国内旅游的平均时长在3天左右,人均停留时间为2.03晚,随着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夜游开始逐步释放颇为“可观”的市场潜力和能量。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夜间旅游市场需求将持续旺盛。
十变:智慧旅游助推文旅升级
5G时代,将催生旅游行业无限的想象力,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消费模式将带动在线旅游行业实现新一轮高速增长。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数字科技正在全面融入旅游产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旅游供给和旅游消费方式,促进了旅游商业模式的改变。现在,多元、跨界发展成为各个业态的主旋律和风向标,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阶段,未来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生变、OTA与传统企业竞争加剧。此外,借助于大数据,行业管理部门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了解游客需求,整合旅游资源,从而有效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十一变:专业托管运营“造福”景区
旅游业怎样顺应时代发展,其未来的出路何在,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景区产品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升级、单一的门票经济到收益模式多元化、单独景区运营到多景区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综合价值、效益,引进专业企业做景区托管经营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景区托管方式将成为未来景区运营的趋势。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景区托管是提高景区资本运作质量的最佳途径。景区托管不仅具有合作成本低、回报效益高、作用见效快、合作风险小等优点,合作过程中,受托方还能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丰富的营销资源和科学质量的管理机制。景区在托管之后,市场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快速沉淀,有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这一点是景区托管最大的财富积累。
十二变:跨界融合发展成新趋势
旅游产业的多元和跨界融合,能够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消费的“马车”拉动效应,有利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用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魅力包装 、释放旅游,用特色、大众化的产品丰富拓宽旅游,通过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就可以弥补旅游业的短板,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多业态的支撑,全域旅游就是空中楼阁。未来就是要通过实施“旅游+”战略,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教育、体育、健康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通过“旅游+”做好全域旅游文章。窥一斑而知全豹。“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十二变”远远不能全面概括中国文旅抗“疫”之变,有些观点甚至不一定站得住脚。但我们坚信:变的是趋势,不变的是坚守;变的是市场,不变的是信心;变的是业态,不变的是姿态。让所有旅游人克服困难,重振信心,激情书写中国文旅业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湖北罗田人,诗人、作家、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
新诗人人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
文旅战 “疫”,且听专家支招!
(排名不分先后)
谈疫后旅游之“变”
马牧青
一、现状
中国旅游企业两极分化严重,整体发展的不平衡、不均衡,在旅游从观光到休闲、从度假到康养、从自然到人文、从景观到环境的深度融合与转换的大背景下,既没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也没有免疫
力和创新力。不少老景区已经退变为游乐场,大多的文旅项目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地产去的。
对于老景区,由于大多管理者欠缺旅游新思维、新意识和新观念,以致于在景区运营管理上因循守旧、亦步亦趋,赶风口,追新潮,导致在旅游主题、功能、产品、品牌等方面,逐渐跟不上发展形势,越追越倒退,面临被收购、整合、淘汰的严峻局面。
对于新开发项目,存在太多拍脑瓜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及唯心、唯上、唯情怀、唯地产项目,导致前期市场定位不精准,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出了偏差、走了弯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下,全国范围内有哪个县域没有几个烂摊子文旅项目?
这几年景区及其相关产业本身存在偏差,从政府到企业,从规划到建设,从消费到运营,出现管理失位、决策失误、定位失准、资源失察、投资失利、运营失当、项目失败的“七失”问题。
当下的旅游质量不高,还是由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文化融合不足、科技含量欠缺、市场秩序失范、公共服务体系质量低下、效率不高,以及高端市场流失境外、巨大的潜在旅游需求得不到有效释放等原因引起的。
二、改变
随着疫情爆发,有些旅游企业和景区可能就难以续命了,事实上,当前情势下,不少景区和中小旅游企业如果再这样被动地等下去,可能就挺不住了。疫情期间,景区最怕没人流、没现金流。这是因为沉疴过重,大病初愈,难敌任何风寒。而不是疫情所致,疫情只是导火索,只是揭开了问题的盖子。
疫情之后,旅游既要与趋势同行,又要特立独行。不求数量,但求质变。不仅是异质,更是品质。
中国旅游发展大趋势是高质化旅游,这与中央提出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致的,因为旅游可以让广大人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也是由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和当下中国旅游市
场需求决定的。旅游业可以趁机求变,变中提质,变则通,通则达。
所谓特立独行,不用过多释义,旅游就是差异化,差异化就是特色,特色的最高境界是唯一性和排他性,特色成就品质,有品质才会有品位,有品位才能成品牌,才会具有影响力,进而有市场吸引
力和垄断力,才有拓展文创产品的空间,才能形成诸多功能型旅游业态与产业链。无论是老景区,还是新项目,在疫情之后都面临着市场定位、文化主题、功能布局、产品业态、品牌形象诸方面的重新校正与全面提升。
--------------------------------------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北京绿维文旅集团总策划师;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
疫情中对旅游业的一点思考
李兰生
疫情在挑战着旅游行业的免疫力,疫情过后马上又要考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艰难涉水之后是一场冲顶爬坡,支撑不住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这是旅游业面对的严峻的现实。
当前旅游业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自救。政府会出台相关政策对旅游行业施救,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为市场汇聚流量,但关键是企业要能动自救。自救首先要避开以降价吸引人流为目的的低层次恶性竞争,要在策划营销上作足
文章,打好差异牌,开市场之“源”,走“融合”之路。企业要善打“组合拳”,把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商业旅游等等市场文章作透,把市场打通,充分发挥旅游企业自然禀赋和多元业态的优势,有效激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个时期不宜重资产投入,要靠精心策划、精准营销,取得“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二是要预判应对市场变化。
疫情过后市场的复苏开放是涟漪式扩展,旅游企业必须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半径的变化,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诉求做好差异服务。竞争是动态变化中的竞争,企业要根据不同“赛段”变换姿势,调整步幅。
三是要关注疫情期间影响人们的关键词——
一个是“静”。
这段时间人们的心境静下来了,思考了许多先前匆忙中未来得及考虑的问题,生活更具思想深度。旅游企业应该针对“静”下来的心情,就势进行引导消费,在旅游市场上推出慢节奏的旅游体验产品,同时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慢节奏下的深度体验,对旅游产品及产业链的品质要求、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求、服务中的人文情感要求等等。
另一个是“净”。
抗疫过程中,人们的健康理念升级,生命意识强化,生活卫生品质要求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把这种理念推及未来的市场服务,旅游企业就不能苛责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中对安全和卫生条件的挑剔。
比如:娱乐设施的安全(保险)诉求,餐饮碗筷消毒不能成为一种摆设,自助、分餐要根据游客情况设计方案,大桌餐每道菜要配公筷、公勺应该成为“标配”,要于细微之处见品质。
要注意市场变化中的每一个关键词,它折射出的是行业的需求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开发契机。
李兰生简介
中国策划管理指导委员会策划专家
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顾问
策划师培训导师
文旅行业应“变”之策
邓爱民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了影响我国文旅行业发展的重大危机事件。对于文旅行业来说,如何在“危”中抓住“机”,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进行战略调整与决策
总体来说,我国文旅旅游行业供给处于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状态。此次疫情的爆发,给文旅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文旅行业带来了改革调整的契机。文旅企业可以重新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战略规划,为疫情过后的振兴做好顶层规划。
二、用足支持政策
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积极争取将企业的优质项目纳入政府重点支持项目库,获取项目资金支持。
三、进行员工培训
利用疫情期间的空闲期进行员工网络培训,提升员工服务技能,培养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四、进行宣传推介
通过网络、短视频、自媒体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增强旅游者的消费信心,为疫情过后培育潜在游客。同时,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品牌和形象。
五、维持好企业现金流
疫情期间,一定要统筹现金流控制,该收的款项,及时到位,开源节流,确保有充足的现金应对疫情风险。只有先保证企业生存下来,才能等到文旅行业的春天。
六、构建危机管理机制
要居安思危,构建危机管理机制。形成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利用危机处理重塑企业形象,建立稳健的财务制度,设立危机储备物资、资金制度,为企业应对突发危机做好准备。
七、适时兼并重组
此次疫情使许多文旅企业面临破产边缘,正是“抄底”兼并之机。优秀文旅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邓爱民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教育部 “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首批全国样板支部党支部书记;教育部教工党支部工作案例原创党支部书记;湖北省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湖北省旅游发展决策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国家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旅游规划人才;湖北省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旅游管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旅游学会规划与首席规划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
疫情下文旅产业切忌乱“变”
庄军
新冠疫情来临,让文旅产业措手不及。对未来的不可预期,让许多文旅人乱了方寸。最近一段时间,业内人士久宅家中,一时间文旅网课横行网络。我们应该冷静思考:文旅产业如何思变?变什么?怎么变?变后该当如何?等等。但我们更多的看到很多文旅企业在乱“变”。2月14日,笔者曾撰文《三思而行后——生死大考下文旅咨询企业突围方略》)(微信号:18971411036)系统描述了中小型文旅咨询企业突围的一些具体措施。
而针对整个文旅产业,我们更应该理性求变。结合文旅企业自身业务属性来看,第一纵队的OTA平台将会在虚拟旅游、旅游直播、景区联盟、垂直网课等方面增加业务板块;第二纵队的景区、酒店、旅行社、民宿等文旅实体企业将会在景区直播、网络营销、在线旅游、线上商城等方面不断发力;第三纵队的文旅咨询服务业将会在网络课堂、同业联盟、异业联盟等方面不断开拓业务。不管如何求变,文旅产业主线不能够变,文旅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不能够变。结合自身优势,坚守企业阵地,不变到同一条死胡同里方为上策。
庄军简介
庄军,1978年生,湖北荆州人。主要社会职务有:神州旅创文旅集团董事长兼CEO、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MBA导师、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湖北商贸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武汉商学院旅游研究院研究员、武昌职业学院特聘楚天技能名师(湖北省教育厅)等。曾获得“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导师(国家教育部)”、“中国酒店业十大培训师”、“旅业培训特殊贡献奖”等。
=======================================================
化危为机为上策
姜杭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了影响我国文旅行业发展的重大危机事件。对于文旅行业来说,如何在危机中实现强身并转身,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公司战略的长远生态布局。
总体来说,我国文旅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此次疫情的爆发,给文旅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文旅行业带来商业模式升级的契机。文旅企业可以重新考虑企业的商业架构,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公司的股权比例,增加企业的多变盈利模式,构建危机应急机制。
二、深入研究各级政府疫情政策支持。
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政策,将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疫情期间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适当减免或缓交中小型服务企业一定的社保缴费金额和其他行政性收费,以降低其人工成本和税费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
三、全员固定打卡分级交流和培训。
利用疫情期间的空闲期进行全员网络交流和培训,涵盖到股东合伙人、高管、基层。此外,保存公司的核心的团队力量。提升全员的价值观和服务技能、专业技能、文化技能、5G网络技能。
四、加大营销提振市场信心。
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广,增强旅游者的消费信心。旅游目的地可设计时尚、美食等主题旅游活动,邀请媒体、网红、博主前往当地考察,进一步推广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此外,积极争取回头客,深度挖掘自身旅游资源,陆续推出新产品与新线路,让游客“回流”,让市场“回暖”。
姜杭简介
湖北景管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湖北景管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始创于2018年,是文旅产业的创新示范者、引领者,公司总部位于武汉,下设文旅托管公司、文旅策划公司、文旅电商公司、滑雪俱乐部等子公司,公司成功举办了2020中国旅游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冬季滑雪产业高峰论坛,与湖北英山桃花冲滑雪场、湖北英山天马寨风景区、湖北罗田龙凤谷漂流等旅游景区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了五彩天马寨、烂漫桃花冲、华中首家亲子漂流地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景管家的发展历程被人民日报公众号、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知名媒介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