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党建
街谈巷议(2016.5)
2018-01-21 09:57:23   来源:今日湖北

“极草”有毒,“解药”在哪儿

  一片28克的粉片,如何卖到29888元的天价?鼓吹“现在开始含着吃”的青海春天“极草”,终于被监管部门认定有毒:其砷检测结果最高为9.883mg/kg,最低为4.4mg/kg,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的1.0mg/kg。

  2014年12月,青海春天就被职业打假人王海瞄准,但是举报始终未果。该公司手中握着的两张“护身符”——国家“保健品试点”和“青海省试点产品”。在宣判“死刑”后,我们既要看到企业的衰落走向,也要努力戳破其背后的层层政商迷雾,决不能让其骗了消费者、圈了投资者,还能拍拍屁股潇洒走人。

  其中,至关重要的谜团有两点:一是总局在及时叫停相关试点后,当地监管部门为什么没有后续跟进,直到去年底才停止换发新证书;二是“极草”绝非保健品,也不是药品,怎么还能游离于食品的监管之外?

  “极草”也好,“神药”也罢,与正规的中医药完全是两码事。国家关于中医药产品的监管,有着一整套完整体系与办法,这次的事故不是药的问题,而是食品的问题;不是中西医的争执,而是食品安全的故障。

  食品监管,攸关性命。对类似打着新概念、蒙骗消费者的企业,仍不能心慈手软,尤其是对民间举报,我们应充分重视、早些回应。与此同时,作为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权益如何保障,已经发货销售的“毒草”如何下架召回,都不是小问题,都需要监管者的周全施策,妥善处理。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井桥夕)


香港“限苗令”不值得大惊小怪

  香港卫生署宣布,从4月开始全港母婴健康院每月只有120个名额可供非香港儿童预约接种疫苗,有需要时甚至会全面停止这类预约服务。

  港府虽然未提作此决定的背景,但所有人都立刻想到内地前段时间爆发的问题疫苗风波,以及其所造成的部分内地家庭的恐慌。

  就眼下来说,香港社会担心内地母婴涌入会造成当地疫苗供应紧张,港府应民间这种担心而发布“限苗令”,这应看做是民生层面的不得已反应。两地舆论都不应就此多想,想了也应当拉回来。

  内地社会尤其应体谅香港方面的这一反应。不妨想一下,内地的北京、上海等最大城市还会在户口、购房、车牌照等紧缺资源方面限制外来人口的申请,香港的相关限制措施恐怕首先不是情绪或态度的反映。

  中国内地食药安全的风险不会像个别严重案例给人印象的那样严重,这应是舆论冷静下来后的理性结论。重要的是,这些风险不可能通过人们大规模转向接受境外服务来解决,中国社会通过加紧修炼内功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显然是唯一出路。

  内地大城市的疫苗出问题概率极低,而想出境出国解决问题的,恰恰绝大多数都来自大城市。这当中实际的最大价值是心理安慰,而当去外面会遭遇过程上的诸多周折时,心理安慰就有可能变成更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得不偿失。

  一度很尖锐的奶粉问题,近来缓和多了。多种途径带来了有效优质供给的快速增加,绞成一团的难题被拆散、冲淡了。我们希望并且期待,疫苗问题的缓解将能来得更快些。

  (来源:环球时报/作者:单仁平)

  

警惕官员提前退休背后的“潜规则”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湖南省多县市开始推出一项组织人事政策,鼓励在职50岁以上正科、副科级领导干部提前离岗,实际上是提前退休,优惠条件是提高级别、增加待遇等。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工作年限满30年的,或者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本人自愿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提前退休。如果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30年,起码就是52岁的人了,让他50岁离岗退休,与法不合。

  地方上推行此类政策,看似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湖南,因为政府职能部门合并,或乡镇区划调整,产生了“多余”干部。用“优惠政策”鼓励自愿提前退出领导岗位或自愿提前退休,是一种“善后”举措。

  虽然干部“早退”经常打着让贤、干部年轻化的旗号,实际操作中可能容易走样,成为一种恶劣的“官场权谋”。比如有些机关、单位,只要“一把手”一换,中层干部就要随之动一动,这已经是一种盛行多年的潜规则。换中层,一是要安排一批领导的亲信,二是清除前任的影响力,三是觉得还是用新人顺手。

  当然公务机关岗位和职数有限,但又的确存在因部门合并、区划调整而来的干部精减问题,这就需要作出妥适的处理。中央已经出台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总的原则是能者上、庸者下,敢踩党纪红线者也要斥退。年龄不应成为替代德能勤绩考核的标准。就算是按规定必须下的干部,也应根据其能力、特点,安排适当岗位,做到人尽其用。一些地方用财政的钱把早退的干部养起来,实际上是吏治无法、无能的表现。

  (来源:新京报/作者:杨于泽)

#p#分页标题#e#

奶粉监管不能止于“告知安全”

  上海公安部门破获1.7万罐冒牌名牌奶粉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4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表示,经初步了解,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

  一面是假冒奶粉,一面却是“不存在安全风险”,这一说法的冲突与矛盾意味显而易见。结合案情来看,这批被查的假冒奶粉,系犯罪嫌疑人用低档、廉价奶粉充当品牌奶粉进行销售,通俗说法其实就是以次充好。

  “假冒产品符合安全标准”的回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食安监管文化的偏差。首先,假冒产品首先是非法产品,作为监管部门在应对上,最为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应是将之视为是“不安全”的“最坏”情形来加以查处和应对,若以符合安全标准来进行单方面的行政背书,不仅难以让消费者得到“安慰”,反倒更容易令人联想到监管态度的松懈,而这恰恰是最难以让人淡定的;其次,在现实中,监管标准是一回事,但实际上人们的安全感又是另一回事。若以标准上的“合格”来代替人们对于某款产品的具体感受,忽视现实中的安全恐慌或漏洞,并不可能带给人们真正的安全感。

  在食品安全风险出现时,相关部门的确有责任及时给予公众一个负责任的权威答案,来纾解公众的安全忧虑。食安监管不能止于告知公众“安全”,也不能仅仅以“标准”检测来代替具体的安全现实,它需要建基于充分的信息公开之上的“说服”,更需要有“温度”的回应人们具体的安全焦虑。

  (来源:光明时评/作者:朱昌俊)

  

幼童信息被出售  信息保护立法能否提速?

  只需花32000元,就能买到济南市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除了孩子姓名、家长电话,这些关于孩子的信息甚至还能够精确到每个家庭的门牌号!

  去年9月,北京警方成功打掉的一个敲诈勒索的犯罪团伙,他们就利用掌握的大量学生信息,打电话勒索家长,据说犯罪嫌疑人能准确说出孩子的姓名、出生年月、就读班级以及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和地址。

  幼童信息泄露的后果十分严重,不仅家长会被骚扰、被敲诈,而且幼童个人安全也缺乏保障。济南20多万幼童信息被公开出售,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这些个人信息来自何处?种种迹象显示,很可能来自接种疫苗的环节,幼童接种疫苗时登记的个人信息汇总之后,被个别掌握这种信息的公务员拿来牟利。顺藤摸瓜,查清此案并不困难。

  《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有相关规定,为何还有人敢于公开出售幼童信息,究竟“胆”从何来?

  无论是疫苗接种机构还是地方疾控中心,毫无疑问都有义务和责任确保自己掌握的幼童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但济南20多万幼童信息被公开出售表明,相关机构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很多管理漏洞,因此,在调查、追究信息出售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该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和机构管理失职的责任。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据悉,有关方面早在2003年就委托专家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但至今没有下文。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也建议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

  (来源:新华网/作者:冯海宁)

  

监管“装睡”比学生“中毒”更可怕

  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近500学生身体异常,493名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污染最重的氯苯,在地下水和土壤中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

  据悉,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

  更让人心寒的是,当地教育部门表示,学校建设已做过相应环评,“符合规范”。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而学校奠基施工是在2011年8月21日。这意味着,学校在不知环评是否达标的情况下,提前开工7个多月。而随后的环评报告,无视农药成分残留,只考虑了氨氮、pH值等常规的污染物指标,这更像是一出“环评双簧”,以洗白学校违规建设的事实。

  环评报告中,既说明学校建设“符合规范”,也指出项目北侧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显然,校方选择性“收听”有利信息,而对风险提醒“装睡”。

  国家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认为至少在300米以上,项目厂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之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而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只与污染区相隔一条马路,最远不过100米。无视这些规定,很难拿“环评事故”挡枪。

  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家长就在质疑校区污染;从今年1月份开始,就已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多次报道,但当地政府先是否认化工厂的存在,尔后常州环保局又出面称没有臭味,直到央视曝出641人送医。可以说,正是当地主管部门的一再装聋作哑、欺上瞒下,才造成了今日局面。

  监管者的“装睡”比学生“中毒”更可怕。正是管理者急功近利、无视法律、漠视生命才造成了目前的恶果。对此,既要处理环境污染之毒,更要处罚监管者“装睡”的懒政之祸。只有通过依法处罚、严厉问责,才能以儆效尤,防范悲剧。

  (来源:新京报/作者:薛家明)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