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下旬,孝南区西河镇道店民俗村项目抓紧建设全长6.8千米的红色绿道,提升景区人文品质;朋兴乡金卉庄园内,建成的澴川书院粉墙黛瓦,檐梁高筑,展现孝感传统建筑之艺术魅力。
围绕建设武汉“后花园”目标,孝南打造“一廊四带”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今年前三季度,全区接待旅游人数27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20亿元,同比增加了29.6%、26.2%。
文化旅游动力,顺势而来
孝南区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以平原湖区为主;地貌主要是平原和丘岗两种类型。旅游自然资源先天不足,该如何发展定位、找准“看相”,打响自己的旅游品牌?
让旅游规划设计保驾,让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护航。孝南区相继编制了《孝南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孝南区2012年—2016年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孝感古八景”项目保护及开发规划》、《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构建合理的旅游空间格局。
目前,孝感“古八景”项目列入国家旅游局项目库,其中两景“琴堂槐荫”和“西湖酒馆”即将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规划设计方案,预计两年后将建成;凤凰天仙城、中华敬老园纳入全省、全市、全区重点旅游项目;金卉庄园、卓尔风情小镇等7个项目纳入孝南区70个重大项目;鲁能集团卧莲湖度假区及武汉欢乐空间音乐主题公园也将落户孝南。
据统计,孝南投资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310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10个。
文化旅游底气,因势而来
孝南是长江中游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距今5500年前的叶庙新石器时代城址;是汉孝子董永故里,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地方,有着“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美誉;是著名的“帝师之乡”,先后走出了程颐、熊赐履、乔用迁三位帝师,是楚剧和孝感雕花剪纸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孝南区旅游发展思路定位挖掘人文文化资源,打造人文景观。
在历史文化中,以“董永故里,孝德名城”为主题,深挖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孝感“古八景”、三块碑帝师等史实的文化底蕴,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在民俗文化下,成立了湖北实验楚剧团,保护发展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孝感雕花剪纸、获“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杨店高跷”。
同时,注重保护景观资源和开发旅游资源。孝南区发布了《关于加强王母湖、野猪湖保护工作的通告》,有效改善两湖生态环境。对所有新上旅游项目,在项目规划审批上严把环境保护关。近年来,陆续开发了叶家庙遗址、丹阳古镇、道店民俗村等人文景观,擦“靓”董永名片。
文化旅游信心,兴势而来
孝南区有107国道、316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京广电气化铁路穿境。高速公路、汉孝大道和汉孝城际高速铁路使孝南与武汉的“同城效应”更加彰显。还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跨境,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孝南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儿。
近年来,孝南区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吃、住、行、娱、购、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旅游配套资源建设。
在“吃”的方面,评选“孝感澴川十大名菜”;“住”的方面,合理布局酒店的数量,调整档次功能结构,评选“孝感澴川十佳旅游酒店”;“行”的方面,逐步开通城区至景点的公交线路或旅游专线,规划建设黄孝线、汉宜线、孝陡线等3条旅游绿道;“娱”的方面,抓好湖北实验楚剧团剧院、孝感雕花剪纸创作体验基地、5个户外拓展基地、5个音乐酒吧演艺厅、5个量贩式KTV建设;“购”的方面,以“孝感麻糖米酒”、“孝感剪纸”、“浐川龙剑”、“福良山碧剑”、“三蜂蜜业”、“生龙清酒”和“孝特文化礼品”等本土特产为主的系列旅游商品;在“游”的方面,以新建的两家4A景区、两家3A景区为重点,实施“精品创建”工程。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3A级以上景区2家、旅行社10家、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农家乐”165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8家,以上旅游指标数量和规模位居全市前列。去年,清华大学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游客满意度,孝南区游客满意度为84.2%,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孝南正实现由单一旅游业、小旅游格局、景区旅游模式向综合产业、大旅游格局、全域旅游模式转变。(通讯员 李歆 李碧霄 特约记者 陆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