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批乡村建设行业专家在樊家湾考察传统石屋(夏雨 摄)
从垃圾成堆到全村整洁,从互不交往到邻里互助,从石头散落到村民众筹建“石艺村史馆”,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在5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磨山村获悉,该村樊家湾已被正式授牌成为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示范村,吸引乡建专家前往考察。
村民合力
26天清除40年的垃圾山
记者在樊家湾发现,整个村落遍布颇具年代感的石屋,村间小道干净整洁,池塘中清波荡漾,连村里的公共厕所都不见垃圾散落。
当地村民徐女士表示,过去的樊家湾可没这么干净,“以前一到夏天,我们都不敢出门,村里垃圾山堆积了40多年,太臭了!”
今年3月,樊家湾召开第一次全村大会。曾从樊家湾走出去,中年又回村的乡贤樊益良介绍:“当我们提出要整顿垃圾山时,大多数村民认为不现实。只有6位同志态度坚决,会后便在房前屋后打扫起卫生,还开始清理公共区域垃圾。”邻里见状,纷纷行动,3000人次村民在26天的时间里把全村各处堆积良久的垃圾,装满200余车,全部清运了出去。
“天气还没回暖的3月,年近70的樊首义主动下到池塘中用手捞垃圾,怀胎8个月的李小翠拿起扫帚从早到晚打扫卫生……”回忆大扫除,樊益良红了眼眶,如今的磨山村换来了美丽的环境,找回了浓浓的乡情, “以往沉寂的乡村,越来越热闹了!”
湖北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处长万应荣表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清理垃圾是先决条件。“清理垃圾能将村里老小都发动起来,有利于卫生习惯的养成,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能使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提高基层干部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机制,这在乡建中不可或缺。”
聚力建设
走出去的年轻人回来了
今年3月,樊家湾村民的手机里活跃起一个名为“美丽乡村”的微信群,群里集结了村里乡亲以及在外的中青年骨干,共130余人。
得知家乡在建设美丽乡村,不少进城工作的年轻人纷纷回村,樊凯就是其中一员。樊凯曾在部队当兵,退伍后经营过影楼:“我们是在乡愁的牵引下回来的,没有工资也一样干!”据介绍,像樊凯一样回村的年轻人有10余人。
樊凯告诉记者:“群里每天都很热闹,外地的乡亲们常在线上建言献策。在群里发动捐款,得到很大的反响!”在樊凯的电脑里,清楚记载着每一笔募捐款项,在村里第二次募捐中,仅微信群中的在外乡贤就为本村建设捐赠了近4000元资金。在今年7月召开的合作社选举大会中,40位在外乡贤也通过微信群投票,全村以98.6%的比例票选成立了合作社,同时选举出7位合作社成员。
作为合作社成员之一,樊凯介绍,合作社的工作事无巨细,目前已初步设置了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规划,还准备建设40间免费民宿,吸引游客体验“山乡美味”。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合作社正准备实施全员入股行动,村民可以自愿入股和退股,每户人家都能受益。
转变观念
全村传承“石艺文化”
据介绍,磨山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据史料记载,村民祖祖辈辈以“石头手艺”养家糊口。如今,石屋、石桥、石磨、石碾、石磙等仍遍布村内。
听闻樊家湾的变化,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组织专家于几个月前到樊家湾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专家惊讶地发现,村里的50余栋石屋均采用“干砌”技术建造而成,“这种技艺在市面上濒临失传,很有价值!”至此,村民们才意识到村里的“石头”竟是宝贝。
几天时间,村民们便自发把家里的石器、工艺品拿出来,村民徐女士还将自己空闲的房屋捐出,用来建设村史馆,展示全村的“石艺文化”。青壮年重拾石艺,亲手雕琢村史馆、村民夜校门口的牌匾,孩子们也开始学习石艺文化。
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介绍,目前已对接专业资源为磨山村制定发展规划,计划将樊家湾打造成“石艺人家”特色村落,重点发展以石艺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
“美丽乡村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并通过乡贤带动,市场参与,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万应荣表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应以“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四位一体的现代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为导向,再造乡村活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据了解,未来5年内,湖北将建设2000个美丽宜居乡村,该计划也被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中。(见习记者 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