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田“气囊门”仍在持续发酵,近日高田公司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久前,一辆载有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 和推进剂的卡车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爆炸致1死4伤。硝酸铵作为事故中的“主角”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质疑,这对于深陷危机的高田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迄今为止,高田缺陷气囊已造成全球至少14人死亡,涉及超过1亿辆汽车,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汽车召回案。自“气囊门”发生以来,高田公司股价已暴跌近 90%,而且面临数十亿美元外债,因此它亟需外部财务援助才能得以生存。日前,据知情人士透露,高田公司已经选出六、七家公司作为潜在股权收购者,包括中 国零部件制造商均胜电子。谁最终将成为高田公司的“接盘侠”,今年10月或将揭晓。
■硝酸铵推进剂争议再起
最近,深陷“气囊门”丑闻的高田公司又添了一桩新事故。8月22日,一辆运送高田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及推进剂 的卡车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生爆炸,导致1死4伤。近日,美国参议员指出,该事件与高田气囊发生器和推进剂中包含的硝酸铵有莫大关系,并要求美国国家运输安 全委员会(NTSB)调查爆炸起因。美国马萨诸塞州参议员爱德华·马基以及康乃狄格州参议员理查德·布卢门撒尔称:“爆炸案让人们对于硝酸铵的不稳定性的 质疑再度升温。”
据德克萨斯州当地媒体报道,当时一辆卡车正运送14000份包含硝酸铵气体发生器的高田气囊,该卡车未能顺利 转弯而冲进一所民宅内,随后发生爆炸。NTSB发言人埃里克·维斯在一份邮件中表示:“我们获得的初步信息显示,高田安全气囊在运送过程中包装没有出现差 错。如果有文件及其他资料显示需要调查的证据,NTSB将对其展开调查。”他还表示:“这次的事故说明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有必要彻底远离硝酸铵。高田公司 在安全气囊中使用硝酸铵是汽车业历史上最大的失误之一。”
迄今为止,高田缺陷气囊导致全球有超过1.2亿辆汽车需要更换气体发生器,造成至少14人死亡,150多人受 伤。硝酸铵这种易挥发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高田气囊爆炸有很大关系。不过,高田在对缺陷安全气囊发起召回之后,再次替换的安全气囊仍使用了硝酸铵作为推进 剂,而其他气囊制造商并未使用这一化学物质作为推进剂。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如果含有硝酸铵推进剂的安全气囊同时使用了干燥剂,那么将是安全 的。NHTSA发言人布莱恩·汤姆斯称,所有未添加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将分阶段召回。高田也被禁止再签订生产此类气体发生器的合约。高田公司还被要 求于2019年前验证带有干燥剂的高田气囊发生器的安全性,如果无法证明,那么该公司将需要对这些产品也进行召回。
■财务堪忧 债台高筑
自2014年以来,高田因“气囊门”丑闻曝光导致成本急剧上升,股价几乎骤降90%,并面临数十亿美元负债,如果没有外部财务援助,高田公司基本上难以为继。此前,高田公司曾表示不考虑破产作为减轻负债的方式,其仍在寻求外部财务支持,并同意外部援助者拥有其控股权。
由于高田尚未与车企就召回费用分摊达成协议,因此该公司还未进行最终估算。作为全球三大安全气囊供应商,高田 的客户包括多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和一些欧美车企。日本汽车行业分析师远藤浩二表示:“高田的存亡对车企维持议价能力很重要。考虑到高田股价的崩溃,一些投资 人可能认为现在收购其非气囊业务十分划算。”
目前,汽车制造商承担了大部分召回费用,但如果高田公司被认定需要独自对缺陷气囊一事负责,粗略计算,每个安 全气囊替换成本为100美元,那么该公司将面临超过100亿美元的巨额召回成本。与此同时,高田还将面临来自美国司法部的诉讼。远藤浩二指出,高田公司面 临的一大难题是,高田公司的十多家车企客户很难在高田重建问题上达成共识。此外,一些潜在财务支持者希望高田的车企客户能够免除该公司大部分的召回费用或 者参股到该公司,一些潜在投资者甚至希望高田公司通过破产的方式来解除部分债务。
■潜在买家浮出水面
据外媒报道,自今年6月以来,大约30家公司对收购高田股权表达了初步意向。据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透露,高田公 司目前已选出了六、七家公司作为潜在股权收购者,包括竞争对手和私募股权基金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日本大赛璐公司、全球私募股权KKR,以及贝恩资本均 为高田股权的潜在接盘手。据悉,高田聘请了投资银行Lazard作为该公司的财务顾问,计划9月中旬选出两位合适买家,与车企商议之后将于10月选定最终 的财务支持者。不过,一些分析师指出,由于高田公司面临的召回和法律诉讼问题不断升级,因此该公司到10月找到财务援助者的截止日期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与此同时,安全系统供应商百利得KSS的母公司均胜电子也与高田传上了“绯闻”。不过,中国汽车报记者在与均 胜电子管理层核实后得知,均胜电子参与收购高田一事属于误传,早在今年6月该公司就发表了对此问题的相关公告。今年上半年,均胜电子集团加快了扩张步伐, 收购了三家海外公司,分别为美国百利得KSS、EVANA和德国TS道恩,接下来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日前,均胜电子方面证实,其目前并无意向参与收购高 田股权,此前一些海外媒体对此进行了不实的报道。如果今后有相关举措,该公司将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进行公告。
实际上,高田公司的危机远远没有结束,该公司还需要处理召回和赔偿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此前召回的费用大多由汽 车制造商垫付,其对外宣称的数十亿美元债务也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此时的高田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收购该公司股权的风险极高。而 均胜电子在经历了上半年的海外并购后,更需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