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叶才知秋,伯乐才相马。
武汉的秋天,因为充满创业人的激情,依然如盛夏般骄阳似火。
一样的周末,一群心潮澎湃的青年,一批成功的探路者,一起守候在希望的平台上,期待果实成熟绽放……
路演台上,已经不止一个90后的CE0在洋溢着才华,自嘲被称老大哥的80后总裁感叹科技速度让自己“被早熟”,正在热情高昂的70后大哥也不示弱,坚守梦想的60后大叔依旧在挥舞拳头。他们传递着同一种声音,创业艰辛但很快乐,因为有梦,因为追梦,因而圆梦!
9月24日,光谷·青桐汇升级版推出,由武汉市东湖高新管委会和武汉市科技局等单位主办的第31期创业活动——光谷·青桐汇中国科学院专场在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举行,8个优秀科技项目参加路演,展示中科院黑科技。
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介绍,和往期青桐汇不同,本期青桐汇第一次走进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是中科院武汉分院推进中科院优质科技成果在汉转移转化的一次重要探索。武汉分院组织了一批优质科技成果,首次开展与社会资本直接对接的创业活动。说到这,大家跟小编一样担心“高精尖”项目的难以理解和不接地气,这不,有中科院专家带着我们一起解读。
听创投大咖谈创业
来自中科院促进基金委员会主任助理白建伟分享了科技促进经济基金委员会在科技金融方面的一些具体实践;中科曙光战略规划总监洪钊峰分享了“从200万到200亿——对曙光20年创业发展历程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大咖现场的“忆往昔”,对企业级IT行业市场的深刻认识和敏锐洞察给在场的听众又加固了一剂强心针。
八大项目路演精彩纷呈
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中科院研究单位的8个优秀项目参加,涵盖生物医药、绿色农业、新能源汽车、光通信、大数据等多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此次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除了外行所看到的“高大上”和“黑科技”之外,在科研人员、创业者等内行人眼中,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前景。
如“薄膜材料物理性能检测精密仪器”项目,向大家介绍了薄膜材料物理性能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已完成3款薄膜材料检测仪器的开发和销售,2016年正在研发的产品有2款,2017-2018年计划研发4款产品。
如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江陆斌研究员,主要从事人体寄生虫学和转化医学等方面研究工作,已在Nature、PNAS、Cell Host&Microbe 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他的“新型抗疟疾药”项目,有望取开发出国际认可的新一代主流抗疟疾药JL01。
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产业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王辉以“中国产业智库大数据平台”为主题现场演示,讲解了“中国产业智库”的功能模块及其应用,重点结合政策规划大数据和产业技术大数据讲解了对科学决策、科技管理、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交易、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应用和作用,该项目对于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产业化、服务企业发展等有重要作用。
中科来福带来的“智能无害化病虫害立体防控”项目,在生物导弹杀虫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升级成为“智能杀虫平台”,它是通过 光、性、蜂、毒 四项成果实现互联网+技术,该装备利用太阳能杀成虫、杀卵、杀幼虫,高效、低碳、节能、无害。通过互联网技可以实现远端控制,操作简单,经济安全,环保高效。
8个项目经过90秒的极速路演,观众、媒体代表、投资人分别进行了投票,中国产业智库大数据平台、智能无害化病虫害立体防控、薄膜材料物理性能检测精密仪器、电动车一体式热管理系统4个项目进入5分钟项目路演,经过投资人提问建议后,获得投资人的邀约函。 机
会来了,中科光谷创客中心成立
路演结束,东湖高新区与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中科创客中心揭牌,将中科院的科技成果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服务东湖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
中科光谷创客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整合政策、财政、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资源,由中科产业育成(湖北)有限公司、武汉留学生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三家单位按照市场化形式联合共建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位于光谷大道移动互联创谷大楼,首期面积1250平米,后期将依托共建三方资源开发拓展40000平米空间。创客中心有效集成了来自政府的政策、财政资源,来自中科院的技术、人才资源,以及来自市场的金融和行业资源,为入驻企业实施全要素匹配、提供给全流程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在光谷打造的科技创新生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谷 青桐汇”作为武汉市东湖高新管委会和武汉市科技局共同主办的创业活动,搭建了一个创业者与创投资本对接、与创业导师对话、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服务平台,迄今已举办30期,融资总额达15.7亿元,已成为国内知名创业品牌。(黄培、王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