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桂建芳:30年潜心研究一条鱼
2016-08-14 17:39:22   来源:楚天金报

图为:2012年,桂建芳指导异育银鲫“中科3号”亲本鉴定(资料图片)

一口带着黄梅腔的普通话,满是谦逊与感恩。

在洪山礼堂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面对闪烁的镁光灯,花甲之年的桂建芳风轻云淡。

三十余年,潜心鱼类育种生物技术相关的遗传、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为保障湖北淡水渔业第一省的全国地位作出了持续贡献——毫无疑问,“鱼院士”桂建芳正成为时代的榜样。

他说,做科研,静不下来,便深不下去。

30年研究一条鱼矢志破解生殖奥秘

和所有科技工作者一样,桂建芳也有自己的梦想:让更多的人吃上鲜美的鱼。

1985年,武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桂建芳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已从事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研究整整三十年。

2013年,桂建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他是业内公认的鱼类细胞工程学术带头人,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破解生殖奥秘,揭示病疫玄妙,渔业护平湖。”该诗句出自桂建芳写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也是他事业的真实写照。

每年四五月份,是桂建芳院士和同事们最兴奋的季节。桂建芳对此深有感触:“这是鱼类繁殖的季节,各种实验都在这个时间展开。”这时,他会亲自给研究生演示实验操作。

从1985年起,29岁的桂建芳开始专注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调研取样,取样四五千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价,不辞辛苦,默默无闻。

在长期育种过程中,桂建芳积累了很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遗传资源,带领团队针对鲫鱼养殖区域广、养殖总量大,但品种混杂、养殖急需品种更新的严峻现状,全力开展新品种选育。

30年研究一条鱼,该有多枯燥?但当有人问起这个话题时,桂建芳院士淡然处之:“做科研,静不下来,便深不下去。”

奢侈品变身家常菜喜头鱼推广建奇功

30年间,多少次奔走在千湖之省的大地之上,桂建芳和他的同事们将人人都能吃上鱼的梦想,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如今,人们餐桌上天天看到的喜头鱼(即鲫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养殖,就得益于桂建芳对银鲫的研究,选育出鲫鱼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

据介绍,由于具有优良养殖性状,“中科3号”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推介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如今已游向全国,增产幅度20%以上。目前,在主要渔产区,“中科3号”占有率达70%,为国人提供了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

这些数据,普通百姓感受不深,但发生在餐桌上的变化,是真真切切的。

桂建芳回忆称,30年前,月工资60元就已经算是高收入,当时大鲫鱼每斤卖8到10元,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而现在市场上鲫鱼更大,但依旧是那个价,几乎所有家庭都能消费得起。

“我们的研究为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架起通道。”桂建芳院士说,他们坚持运用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研究多倍体银鲫鱼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通过提升鲫鱼产量,保证了鲫鱼的价格适中。

对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出的“中科3号”银鲫,不单单是开发了一个鲫鱼新品种,更重要的是其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开拓出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该项研究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颁奖现场自豪感言“惠及民生略有小成”

“既饮健康水,又食改良鱼。江河湖海苍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鱼虾蟹,无论草虫菌藻,何者是多余……添植被,铺湿地,展蓝图。六湖一脉环绕,碧水还通途……”在其创作的《水调歌头·水经新注》中,桂建芳直抒胸臆,要为解决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这一矛盾问题找出一个渔业新模式。

在长期研究工作中,桂建芳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7部,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2014年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等。

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儿子,自2009年以来,桂建芳在全国培训渔技人员和养殖户达2600多人次;在洪湖、黄冈等地建立苗种繁育基地、5个省级院士工作站和1个市级院士工作站,为保障湖北淡水渔业第一省的全国地位作出了持续贡献。“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我的同事们,感谢我的家人。”昨日,在会议现场,桂建芳颇为动容,“惠及民生,略有小成;此生有幸,幸甚至哉。”(刘晓杰 剑山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