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
汉南一中:深耕土地芬芳,开创农科融合育人新路径
2025-04-09 18:24:04   来源:今日湖北

今日湖北网(通讯员:钟志 刘景)清明时节,雨水在即,生命萌动,万物生长。汉南一中生物学科实践基地内,新苗破土,生机盎然。该校以生物学学科为支点,遵循“理论实践化、劳动课程化”的教育理念,将校园荒地转化为“学科实践基地”,师生共同打造校园微农场,种试验田,DIY泡菜……探索出一条农耕劳作与科学探究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路径。

1744194123143442.jpg

在生物教师团队钟志、刘娟、姚传敏和刘景等老师的统筹规划下,校园西南角荒地转化为“学科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连续20余天的除草、松土、沤肥、播种育苗等系统性劳作,完成了土豆、贝贝南瓜、秋葵等作物的季节性种植实践。这一过程中,教师将生物学必修课程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理论与田间操作相联结,例如通过观察南瓜破土生芽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与细胞呼吸的能量代谢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交织,让抽象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1744194155316602.jpg

通过全程参与作物种植,学生亲历“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食物生产链,理解劳动价值的同时,强化了节约粮食、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例如沤肥环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理论结合,让学生思考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实现了责任意识与生态伦理的双重建构。

在发酵食品制作环节,生物教师团队突破教材常规实验设计,基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单元,升级为多变量控制的探究项目。例如,泡菜制作分设“食盐、白酒、白糖、泡椒水”四大变量组,每组下设5个梯度剂量实验组,通过对乳酸菌活性、乳酸含量等指标差异,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数据分析的科研思维。这一设计不仅呼应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更通过劳动场景的学科化重构,实现了“劳动技能习得”与“生物学核心素养提升”的双目标。

1744194176368406.jpg

发酵实验的多变量设计模式,实质上模拟了科研实验室的研究范式。学生在记录pH值变化、菌体生长状态等数据时,需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化学定量分析等跨学科知识,其严谨性远超传统劳动课的简单操作训练,对协同科研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发展意义深远。

这种“以生物学为切入点,辐射五育融合”的模式,为城市中学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汉南一中生物组教师语带自豪:“当学生看到自己种植的南瓜发芽时眼里的光芒,胜过任何一堂理论课的灌输。”这恰恰印证了劳动教育“做中学”的本质价值。

1744194195788508.jpg

汉南一中党总支书记李小勇表示:“目前城镇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场景缺失”问题,汉南一中通过校园微农场建设,将抽象劳动教育转化为具象的作物生长周期管理。学生每日除草松土的重复性劳作,实质是在培养现代化进程中亟需的‘持续性责任担当’品质。下一阶段我们计划与本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滴灌技术、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对比实验;联合社区开展“都市农耕文化节”,打造区域劳动教育共同体,强化劳动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让学生在阳光下流汗,在土地上成长。”

责编:长城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