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7月30日上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三至五届理事会会长及六届理事会名誉会长王文哲,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石秀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六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刘治,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局(工作局)局长张涛,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一处调研员朱火红,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王琪,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食品协会、食品行业相关企业、食品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食协工作获上级部门高度认可,廖鸿副局长、张涛局长、王琪书记等对协会前期工作表示了高度认可,并对协会下一届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石秀诗会长在听完刘治代表中国食协第六届理事会作的工作报告后表示,报告内容全面具体符合中国食协工作的实际,表示完全赞成。他勉励中国食协新一届理事会及其领导班子一定会认真思考与行业同仁同心协力,以创新的思路引领工作,奋力开创中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廖鸿副局长在讲话中高度认可中国食协在国资委的领导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前几届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不忘初心,积极作为,紧紧围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宗旨,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还有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熟悉企业、熟悉行业、熟悉市场的优势,积极开展行业统计,市场分析,研判经济发展形势,编制行业发展规划,为政府建言献策,促进食品工业科技进步,推动食品工业强县和食品产业聚集,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他赞扬中国食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会员的信赖、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关注,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张涛局长要求,新一届理事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协会在市场化改革中的发展走向,积极做好当前工作,努力实现脱钩后的更好发展。要积极融入新体制,这就是以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为基本特征,以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合作体制、治理体制、运行管理体制五大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对新的制度环境和发展要求有深刻认识,能够主动适应,积极作为。
王琪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国资委关于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在行业活动中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秉承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三服务”方针。认真履行职责在推动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行业整体优势。
六届理事会工作成绩突出,自第六届理事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为企业和行业服务,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为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展了大量工作。对上,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卫健委、商务部、水利部、国务院法制办、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在食品行业发展规划、行业统计分析、循环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食品标准制定和修订、对外开放及反垄断调查等方面,参与研究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达100多次。对外,中国食协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保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每年组织召开季度和年度“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和进出口信息发布会”,为全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汇编整理了《中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白皮书》,为国家、地方有关部门以及行业骨干企业制订发展规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对行业,除了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培训、咨询等服务,调查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反映企业的正当诉求,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食协还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推进区域性食品工业发展。到目前,全国共计培育龙头食品企业1100多家,建设食品工业强县(市、区)200多个,共建特色园区(基地)近60个。总体来说,六届理事会期间,还在注重食品安全,建设和完善企业诚信体系;举办展会论坛,开展培训交流;发挥专委会作用,贴近企业服务;把握宣传方向,发挥导向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基础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
新当选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法定代表人)沈篪代表新一届理事会作了当选讲话。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对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要求,继续坚定不移的把“三服务”作为中国食协工作的立会之本,毫不动摇围绕立会之本与时俱进做好协会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一是在政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作风建设、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抓紧行动,确保中国食协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开展各项工作。二是确保协会各项日常工作的连续性,继续完成既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平稳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协会各工作机构,工作团队要开始抓紧对原有传统日常工作进行梳理研究,以提升这些存量工作的质量水平补齐短板为目标,为协会今后的创新发展开一个好头。三是着力研究和开发创新增量工作,要结合脱钩以后协会内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认真对照“三服务”主体的需求差异,搞好协会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工作机制,这些创新性的工作,是以协会服务工作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中心,以满足需求为总目标,针对需求提供服务产品,逐步创新协会服务的供给结构,用新思路指导新时间,创新工作新增量。实现协会业务的转型升级,增强会员企业归属感,提高协会的凝聚力。
(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