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怀文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了解一个人的死,同了解他的生同等重要。斐声世界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之死,具有一种令人揪心的悲情色彩一一那就是他用“低于尘埃”的一种死亡方式去解读一个深沉的谜底。
当置身于走投无路、生不如死的人生最后时刻,老舍毅然决然地把自己当作一块“生活的拌踋石”扛在肩上,重重地投进1966年8月24日的北京太平湖之中……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人。他一生的履历轨迹大致如下:1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后,从事教育工作;25岁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5年后回国途中游历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及新加坡等国,之后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访问,建国初期回国工作。
老舍的一生,可以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卷书的一生。终其一生,他在北京生活了42年,在国外教书、讲学、游历度过了10年,在山东、重庆及武汉等地飘泊了15年。
他一生勤勉拼进,博学多才,27岁时开始著书立说,可谓“唱作念打”样样俱佳,除诗歌、散文、杂文、小说、戏剧这些常规文体外,还创作发表了大量的京剧、相声、坠子及数来宝、小曲艺等民间艺术作品。他发表的作品总量累计超过800万字。
比如文坛“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语言艺术大师”这一系列名号,对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据说,老舍如果不死,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很可能就是他了。
呵呵,在斗争哲学思想深入每个人骨髓、传统道德完全沦丧的没有理智没有人性的疯狂年代,老舍“愤而一死”,用性命来保全人格,诚如作家王朔所言:“就人之所能,他已经做到了极致。”
如果说,老舍之死是“低于尘埃”的不得已之举,那么台湾作家三毛之死,则是蓄谋已久的“接近天堂的飞行”。
三毛,本名陈平,祖籍为浙江定海。1943年出生于四川重庆,5岁时随家人迁居台湾。
极度自尊自爱自强的三毛,命中注定为文学而生。中小学时代,她几乎读遍了世界文学名著,如《简爱》《三剑客》《呼啸山庄》等一系列作品。有人说,她一生所读的书比一般人十辈子读的还多。
为了文学,她曾到台湾文化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西德柏林歌德语文学院、美国伊利诺大学求学深造。为了文学,她曾用3个多月时间绕球旅行,走过59个国家,走遍千山万水。
她视文学为生命,曾7天7夜玩命写作,几乎不吃饭,不睡觉,足不出户,谢绝交往,六亲不认,进入一种痴疯状态。她创作的《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代表作品,曾畅销两岸三地,产生过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
极度敏感、自卑、自弃的三毛,一生产生过许多次自杀念头。读初二时,一次数学老师的羞辱性体罚,使她选择了自杀;首次走进婚姻殿堂时,未婚夫突发心脏病猝死,第二次让她选择了轻生;深爱的丈夫荷西因工夭亡,使她吞下大量的安眠药,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对于关注度超过当时“海湾战争”的1991年1月4日的三毛上吊自杀事件,美籍华人作家马中欣在他的《三毛之谜》这本纪实作品当中,有如下解读:
此时的“三毛不是陈平,而是一个自我分裂、虚构出来的人”,她以死亡作为新生,毅然决然地去进行一次“接近天堂”的飞行,已经是无可厚非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