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雨布,把沙包的缝隙盖住”
“再加2个沙包,这里洪水快漫过来了”。
……
7月5日,鄂州暴雨如注,洪水狰狞,车湾港水位飞速上涨,6分钟内上涨了大约1米左右,眼看堤坝就要崩塌,情况十分危急。
铲沙、装包、扛包、筑坝……,我市文体新广系统的抗洪抢险队员们,与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又一次战胜了洪水的肆虐,保住了堤坝。
火速集结
7月4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根据责任分工,迅速赶到包保乡镇。汛情就是命令,汛情就是集结号,汛情就是冲锋号。
短短20分钟,市文体新广局完成了召开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初步方案的议程。
要成立抗洪抢险突击队,人从哪里来?
局党组副书记周克旺已到退休年龄,之前原计划到北京带孙子,在这个紧急关头,他主动留了下来,加入了抢险队伍。
副局长叶丽娅患有高血压,但是她带头报名。在她的带动下,局机关女同志纷纷报名。
中层干部几乎全部上阵,局属各单位快速响应,50多人的抗洪抢险突击队暨文化志愿者分队迅速成立。
17:30,局党组书记、局长饶浩洲一声令下:出发!大约19:00左右,突击队火速赶到车湾港大堤。
天河抢险
赶到抢险现场,鄂城区东沟镇党委书记赵伦泉向队员们简单通报了汛情。看着长港镇的万亩良田、大片民房,队员们暗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打赢这场艰巨的防守战,坚决守住阵地。
通过仔细查看险情,队员们发现,水位已越过第一层沙包,沙包间隙有10多处正在冒水。
险情容不得他们有一丝松懈。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比的是速度,比的是毅力。
平时看似柔弱的“文化人”,在此时表现得无比勇敢和坚强有力。雨水冲刷他们的脸庞,抺一把脸,继续在雨中奔跑;有的脱掉雨衣铲石料,有的光着背膀扛沙包,有的雨靴跑掉了光着脚跑。
经过一夜的奋战,终于控制住了险情。
此时,他们太累了。和着满身的汗水和泥浆,队员们靠在沙包旁睡着了,顾不得蚊子的轰炸、肌肠的鸣叫。
浪尖激战
7月6日,大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有的地方洪水已开始漫过堤坝,有溃口的危险。市文体新广局文化志愿者第二分队迅速增援。
局领导饶浩洲、张用剑、刘履超、卫扬柳率先垂范,扛沙包,堵缺口;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陈锋不顾肾结石的疼痛,全身湿透,在雨中铲沙;市博物馆退伍军人李伟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扛起沙包像“拼命三郎”;市社体中心李涛一人扛两个沙包,把浑身的劲都使了出来;平时手拿画笔的市群艺馆熊健扛起沙包也不甘示弱。
据统计,从7月4日到13日,队员们在值守的车湾大堤上,用1800多吨砂石,码起了1.5米高的“铜墙铁壁”。
“太感谢了,如果不是他们,我们受的损失更严重。”车湾港附近一位养殖户说。
“他们在这次抗洪抢险中表现出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决战决胜的精神令我感动。”市政协副主席、车湾港大堤的包保市领导吴坚如此评价。
一群“文化人”临危不惧,与洪水顽强搏斗,用生命和汗水抒写了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艺精品,深深地刻在了脚下的大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