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
“善是青松恶是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风雪到,只见青松不见花。”
……
在72岁的东沟镇张家湾村民张友炳祖家,类似这样的家训,已传承经年,在几代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烙印。张氏家训载入族谱、家谱,代代相传。
每年过年,家人团聚,除了热闹开心,张友炳都要让孩子们看看家风遗训。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训、家规、家风、家教,也成为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
“4月10日,一户村民因新建房屋积水严重与另一户产生矛盾,经调解后双方消除误解。”在余湾村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协议书上,今年头4个月,只记载了一起调解事件。
该村党支部书记余广华说,现如今,全村上下倡导人人尊重家训、严守家训、践行家训的风气,要求调解的村民较之以往少了很多。
简单、古朴、严明的家训、家规和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最基本的文化呈现。近年来,东沟镇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与树立新时代良好家风、民风紧密结合,将优秀家训、家规制作成展板、牌匾、书法条幅,在文化中心、农家厅堂、祠堂等进行展示,通过积极开展“亮家训、学家训、守家训”等活动,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美德,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许多家庭也许没有独立成文的家训,但其实不乏各种各样的治家格言。”刘河村退休教师刘章文告诉记者,在他家,“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是父母常用以告诫他们兄妹的话,他家的规矩也特别多,如“笑不露齿,食不出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积善积德,尊老爱幼”等等,“这些规矩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成为我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传承给子女的‘家训’。”
“晒家风,树新风,风清气正,正人正己,传播正能量;讲道德,树美德,德高望重,重言重行,弘扬好传承。”听说记者采访家训、家规,山下徐湾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徐保林即兴写下这段文字,表达他对家规祖训的一种情怀。
村民公认的好乡贤徐国洋,资助了许多困难家庭,为美化家园、净化环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出资新建文化活动场所,2012年捐资400万元修建了徐氏宗祠,并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孝箴、悌箴、忠箴、信箴、礼箴、义箴、廉箴、耻箴,山下徐湾徐氏世代恪守“八箴”家训,“正是受了家规祖训的影响,才有像徐国洋这样的好乡贤。”徐保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