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河镇土城村,位于举世闻名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保护区内。为保护遗址,很多高地无法耕种,村民们选择在低洼地居住耕作。
6月、7月,连遭几次暴雨袭击,良田变泽国,村庄成孤岛,土城村百余户村民三次撤离家园,水未退尽又三次返家生产自救。
在“三进三出”的故事中,有一位“主心骨”,是他让全村百姓安身安心,韧劲十足,打赢了与洪水展开的 “拉锯战”。
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刘剑刚。
7月1日,暴雨袭击土城村,全村近千亩农田被淹,地势较低的一组何家咀的村民家中陆续进水。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刘剑刚在第一时间向镇政府报告,并立即打电话通知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群众转移的事。
当日,刘剑刚和舟桥团官兵在暴雨里,一遍遍,水里来,浪里去,将170多名群众成功转移。
2日、3日,水退了一些,很多群众回去抢收早稻。没想到,3日晚,暴雨再次侵袭土城村,这次比原来的水更深了,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房屋倒塌现象。
不得已之下,一夜未眠的刘剑刚又一次次将回家的人转移到了石河小学集中安置,没有漏掉一人。
13日,水退了,许多群众又返回家中。结果到19日,暴雨再次袭来,而且比前两次更猛,土城村再次被淹。
在舟桥团官兵的再次援助下,刘剑刚又一次有条不紊地把所有受灾群众安全转移到石河小学。
转移中,有的老人以死相拼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刘剑刚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还打电话给他们的子女劝老人转移,最后将村里的老人安全转移。
一天深夜2时,土城村辖区东河泵站出现散浸险情。刘剑刚一马当先,带领20多位村干部和村民查险堵漏,加固子堤,经过几个小时奋战,险情最终得到控制。
受灾群众多了,安置也是难事。有村民转移得急忘记带衣物,刘剑刚逐一登记,想办法给大家借。为了让群众安心,他们每次开饭刘剑刚都会到场服务,帮忙端菜饭,发纯净水。
一个多月来,刘剑刚基本都是连轴转。
洪水来时,他挨家挨户通知村民转移;村民返家,他每天都要进村查看,给他们送水、送干粮。连日劳累加上天气炎热,刘剑刚感冒发烧,打了4天针,但“轻伤不下火线”。
由于太过劳累,刘剑刚身体不断“报警”,几次差点晕倒。
每天晚上,他都要到安置点,给每家送一瓶水,看大伙儿睡了才安心回家。“一瓶水虽然微不足道,但是能给大家安慰。”刘剑刚说。
“书记是个好人,非常周到细心,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61岁的彭明安说。
“今年的洪水太大,持续时间太长了!”58岁的杨如安是村里的种田大户。去年,老杨种了50亩田,亩产900多公斤,卖谷就卖了11万元。今年,他种了40亩田,不算自家的劳务投入,投下去2万多元现金也打了水漂。
“都是肥肥的熟田啊,种上了该多好!”老杨感叹。
有田,农民才有盼头。三次洪水让全村1700多亩农田绝收,刘剑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洪水过后,他抓紧联系修复泵站,日夜不停地抢排田里的积水。
“只要有一丝希望,种子就必须播下去!”水抢排完后,刘剑刚请农技人员指导抢种,带领党员群众整田、播种,恢复生产。
如今,农民们重振信心。在刘剑刚的带领下,目前,全村“翻秋”早稻300多亩,机插秧1000多亩,抢种粟米40多亩。
“有他在,我们不怕。”不少群众说,刘剑刚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大家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