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予民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甲壳中富含甲壳素,将甲壳素用强碱或酶解法脱去分子中乙酰基就转化成壳聚糖,壳聚糖是自然界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高分子,仅次于纤维素,是地球上第二大可再生资源。
甲壳糖通过分子改性的衍生物与其共混复合物精深加工研发,可在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中发挥其特有功效,包括医药品、功能食品、药妆品、精细生化制品等,现已大量生产应用,被誉为“生命第六要素”,同时在高新技术领域生物医用材料和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方面也有广泛潜在应用价值。
调控结构因子进行甲壳素、壳聚糖定向改性和分子交联,发现羧甲基壳聚糖,具有优异的吸湿保湿性能,可替代“保湿黄金”透明质酸。同时,利用羧甲基壳聚糖具有两性聚电解质的特性,通过调节控制其水凝胶的溶胀行为,是一种理想的智能凝胶材料,创建了在胃液中收缩,在肠液中溶胀的典型pH敏感智能凝胶药物载体传递体系。
利用三聚磷酸钠对壳聚糖进行离子交联,成功制备出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该药物载体对蛋白质药物包封率高达90%,并降低其释放初期的暴释及明显改善其在肠道内皮细胞的吸收,是一种新型的药物缓释载体,进一步发现壳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和抗菌活性,动物实验证明其抑制肿瘤率高达64.2%。
通过氢键和静电力作用创建了壳聚糖-表面活性剂及壳聚糖-Zn复合抗菌剂。这些复合物的抑菌率在壳聚糖基础上提高了1-8倍,抑菌时间由24小时延长到120小时以上,能抗细菌和真菌,抑菌范围显著增强。保鲜实验表明可使猪肉保鲜期从6天提高到20天,因此该复合物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潜江日报记者 谢白蓉 整理)
龙虾营养与保健价值分析
姚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博导
龙虾肉味鲜美,风味独特,而且营养。龙虾食部(主要为虾仁)属典型的高蛋白动物性食品,其脂肪含量极低、能量与胆固醇含量不高,可较好地避免因补充蛋白质而导致脂肪、能量、胆固醇摄入过多带来的诸多营养过剩性危害。为此,新近发布的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四条,提出适量吃鱼(虾)、禽、蛋和瘦肉。
龙虾中必需氨基酸组成合理,接近人体需要的理想模式,氨基酸评分为1.26。其食部中的总脂质含量仅1.1%,是典型的低脂高蛋白美味佳肴。同时,龙虾作为尼克酸、维生素E的良好食物来源,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龙虾中含有的膳食磷、钾,对于维持骨骼健康、调节体液酸碱平衡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及心脏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龙虾的出肉率仅20%左右,剩下大量的虾头、虾壳、虾足等副产物同样含有许多有用成分,虾头中含粗蛋白13.13%,粗脂肪4.50%,无氮浸出物8.54%,并含有甲壳素10%~15%和壳聚糖7.5%及虾青素、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虾头加工不仅可以制成各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虾味纯厚、甚至兼具保健功能的虾粉、虾头酱、虾黄粉、虾黄酱、虾味素、虾油等调味品和添加剂,还可提取出在食品、保健、医药、饲料、化妆品、环保、纺织、造纸等领域具有广泛胜任的甲壳素、壳聚糖、虾青素、氨基葡萄糖等高附加值产品。干虾壳更是提取甲壳素和制备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的良好天然原料。可见,龙虾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潜江日报记者 谢白蓉 整理)
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共(轮)作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
张家宏 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生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等是该区域的传统特色产业。在多年从事“双链型”(食物链+产业链)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建、集成和示范推广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研究创建了茭白+克氏原螯虾、莲藕+克氏原螯虾、水芹+克氏原螯虾、芡实+克氏原螯虾等水生蔬菜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生态种养模式。总体上看,这4种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共(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在3000~4000/667m2,明显高于单一种植或养殖,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扩大推广应用。
水生蔬菜种植,品种格外重要。要选择适合栽培的优质、抗病、高产的水生蔬菜品种,再根据水生蔬菜种植时间、方式及密度根据不同品种的栽培特点,进行生产操作。病虫害防治上,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禁使用有机磷和菊酯类化学农药。
养殖克氏原螯虾,首先要注意虾苗采用干法运输,使用塑料网筐或穿孔的泡箱装运,运输容器中铺一层水草,长距离运输过程中需及时喷水,保持虾体湿润。虾苗放养密度为5000~8000尾/667m2,环沟中水位以浸没水草为宜。
养殖中,水位按照“浅—深—浅”的原则进行调控。具体水深应根据不同水生蔬菜种植、施肥和采收等要求灵活掌握。当成虾达到商品规格时即采用虾笼、地笼网等工具进行捕捞。(潜江日报记者 刘琼艳 整理)
虾稻共作模式及技术
陶忠虎 潜江市水产局高级工程师
虾稻共作模式是在“虾稻连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虾稻共作”变过去“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延长了小龙虾在稻田的生长期,实现了一季双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效益。此外,“虾稻共作”模式还有很大延伸发展空间,如“虾鳖稻”“虾蟹稻”“虾鳅稻”等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产出,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是一种更先进的养殖模式,被农业部誉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
虾稻共作是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地说,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接下来,小龙虾养殖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进一步拓展模式,延伸出“虾鳜稻”“虾鳖稻”等养殖模式,二是向稻田养小龙虾的终极目标虾稻共生发展,利用虾稻共作平台,小龙虾与水稻相互促进,同生共长,实现生态循环。虾稻共生要达到三个条件,其一是产品品质得到国家认可,获得体系认证;其二要成立公司,注册商标,提升产品的辨识度;其三进行品牌营运,品牌宣传,扩大品牌影响力。(潜江日报记者 李淑雯 整理)
我国水产品生产贸易形势分析
邸刚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
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影响,特别是去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双降,但我国国内消费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从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农副产品价格变化较大,水产品价格比较平稳。随着现代饮食习惯和消费趋势的改变,水产品消费正在加大,水产品的发展有很大空间。
中国小龙虾养殖量正稳步增长,湖北产量最高,通过虾稻共作等养殖模式的创新发展,湖北已成为小龙虾的核心产区。小龙虾是餐饮消费的热销产品,小龙虾电商消费发展迅速,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但质量、标准、冷链物流等问题有待引起重视。要向标准化养殖转型,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科技投入。
展望我国水产产业发展,水产品生产、贸易高速增长结束,进入调整期;产业发展转型加快,产量缓慢增长;出口受成本要素增加,竞争力明显下降,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大型水产企业关注点应从出口转向国内、外兼顾,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居民直接使用水产品消费将会持续增长;国际经济环境、气候变化、大宗水产品价格波动将给水产品市场贸易带来不确定性。(潜江日报记者 李淑雯 整理)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袁家富 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研究员
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稻虾工作模式相比传统的水稻中单模式增加了耕作层的厚度,从而影响到施肥量的多少与效益。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的影响主要在气和水等方面。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以全量还田的稻草为食,快速分解水稻秸秆并排泄粪便进入土壤,有效补充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小龙虾通过掘穴作用,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降低了土壤还原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功能多样性。
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健康及土壤微生物也会产生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影响很大,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中0~5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利用酸类的能力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能够快速代谢土壤中累积的有机酸,从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并降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量。在25~50cm土层中,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利用糖类和醇类的能力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这可能与底层土壤中有机碳转化率提高有关。(潜江日报记者 谢白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