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常委、湖经党委书记温兴生 董感忠摄
本网讯(记者董感忠)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湖北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推进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经济学院党委记温兴生建议从直接融资、担保融资、信贷风险分担和健全地方金融机构等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杠杆,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做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建立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联动机制,打造股权投资接力棒体系,完善基金投资实体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聚集,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做实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或挂牌的“绿色通道”工作。精准施策,实行“一企一议”,靶向解决企业在资产重组、挂牌申报等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大与证券交易所及券商的合作,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指导和服务。
培育区域创新资本实现中心。不断强化“沪深证券交易所湖北基地”功能,做强做实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基金份额交易系统,完善区域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资本金融发展新局面。
二、是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型政银风险分担机制,破解传统担保模式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等问题。建议由融资担保公司、信用担保集团、银行、当地政府等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新型政银风险分担机制,共担风险责任,共享收益。
科技部原副部长、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来武(右二),湖北经济学院院长董仕节(左二),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左一),湖北经济学院财经高等研究院学术院长艾春荣(右一)共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
容许担保公司实行综合性经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担保公司在融资担保核心业务之外,放开包括保证担保、创业投资、金融产品增信等业务。探索“股权+债权”融资模式,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担保企业自身造血机能。
以现有信用贷款为基础,以知识产权和省级科技担保引导基金等为增信手段,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授信体系。依托“大数据运用+专利软件化评估”手段,构建知识产权融资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融资格局;搭建知识产权融资平台,统一知识产权的评估、流转及处置流程和标准,帮助担保机构提高增信服务能力,更好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三、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
规范风险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充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拿出部分财政收入,注入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基金规模。
强化产业调控,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发展的企业给予信贷风险补偿重点支持。可设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增强对上述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的合作银行进行风险补偿的能力。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金融与比较金融方向带头人杨胜刚受邀担任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扩大风险补偿机制涉及的业务范围。可将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同样属于银行业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表外业务列入补偿范围。
四、加快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打造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推手”
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存在地方金控公司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类金融机构发展不足,业务能力饱和,无法满足更多企业的融资需求的问题,与全国相比处于相对滞后水平。建议尽快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打造省级金融控股集团,形成服务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抓手。规范发展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保理等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生态完善,切实提高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文/图 刘淑峰 陶慧)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