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9家网络直播平台的40名主播遭到封禁,再一次将愈来愈火爆的网络直播涉黄问题推向大众视野。然而在强力监管之下,网络直播低俗化的趋向依然值得关注。各方人士建言,如何进一步净化直播内容改进低俗化,引导直播产业内容创新应当成为直播平台延续生命力的关键。
网络直播本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衍生品,显现了现代科技进步对便利生活的贡献。然而随着网络直播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和扩散,各种直播乱象层出不穷。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网络直播的运行模式挂钩。直播过程中,观众通过购买虚拟物品进行打赏,而这些虚拟物品由网站和主播进行分成。这样一来,为了获取直接利益,主播们通过采取各种显眼甚至于突破底线的行为来吸引观众眼球,而网站平台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提成便放松了直播平台准入和内容监管力度。在这种模式下,不少主播们打着擦边球,向观众传递淫秽色情的暗号,或是其他刺激眼球的低俗内容。观众对低俗内容的买账同时也刺激着网络直播文化低俗化的恶性循环。
为抵制网络直播的低俗化,目前采取的方式大多靠平台外部以及内部的监管,以及参与直播人员的个人自觉。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并不能很有效地控制网络直播的日渐低俗化。原因在于,网络直播盈利模式的特殊性和直播内容及范围监管的高难度,很难使得网络直播走向一个完全健康有序化的方向。
所以,切除低俗“毒瘤”最有效的方式无非是从“毒瘤”产生的本质上做文章。直接的金钱利益是驱使主播制造低俗内容的源动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现存的直播运行模式。切断主播和观众之间的直接利益对接联系,不再支持观众以打赏物品方式给予主播物质利得。从而逐渐引导网络直播脱离以追求直接利益为目的的模式,进而转化为以传递故事为主的信息分享平台。
网络直播低俗化整治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根本上移除这颗“毒瘤”更是要求我们全面长远地开展“斗争”。(潘逸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