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林顺旭 甘家伟 陈寒)早春,万物复苏,沿江高铁项目葛家山隧道工地一片繁忙,机械的轰鸣声奏响着发展的乐章。而在不远处碧绿河水库边的舒家畈村,一场关乎民生与发展的“安居攻坚战”同样惊心动魄。短短数月,这里不仅创造了重点项目征迁的“舒家畈速度”,更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干群携手、共赴发展的激昂赞歌。
与时间赛跑,10户征迁背后的“双向奔赴”
“沿江高铁是国家的重大交通项目,配合拆迁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征迁工作专班还贴心地帮我们解决还建安置难题,我们更得全力支持!”村民甘大伯在征迁协议上庄重签字时,说出了全体舒家畈人的心里话。
面对沿江高铁项目“卡脖子”的10户房屋征迁任务,镇村干部迅速行动,成立征迁工作专班,开启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专班成员全程参与评估测量,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征迁户“查缺补漏”。他们揣着政策挨家挨户谈心,将安置方案详细解读,把补偿费用一笔一笔算得清清楚楚,认真收集征迁户的意见诉求,集中研究会商解决。对于征迁户提出的疑问,及时给予回复解答;发现评估报告中的遗漏事项,第一时间联系评估公司核实补登。
就这样,短短10天,10户征迁全部完成协议签订,2024年春节前顺利完成房屋拆除,比预定时间提前3个月交地,为高铁施工争取到了宝贵的工期,这是政府与百姓之间信任与支持的“双向奔赴”。
向青山要地,劈山凿石的“硬核突围”
碧绿河水库边,云雾笼罩的青山见证了一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为了兑现“让乡亲们住得舒心”的承诺,村“两委”带着征迁户的诉求,与自然资源规划所工作人员一起,拿着平板踏遍周边山坳,最终选定了这片背山面水的宝地。
然而,看似理想的选址,实则困难重重。山体坡度超过30度,山体表层下80%都是坚固岩石,建设难度远超想象。“再硬的石头,也硬不过为民办实事的决心!”镇村两级迅速联动,成立攻坚指挥部,技术专家驻点勘探,钩机铲车连夜进场。随着三声爆破巨响,沉睡的山岩被唤醒;啄木鸟破碎锤持续60多天不间断作业,硬是在坚硬的岩层上开辟出了平坦的地基。
那段时间,村干部们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往工地跑。村党总支书丁如汉裤腿上沾满石粉,笑着说:“我们开山挖地基,忙得像开石头矿山,资金压力巨大,但再困难,也要安置好拆迁群众。”最终,14.4万立方米土石方被移走,1650立方米石岸拔地而起,曾经陡峭的山坡变成了10户平整的地基。乡亲们站在新地基上,感慨地说:“这真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新家啊!”
以民心为尺,安置房里的“幸福刻度”
走进正在建设的还建点,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生温度”。现场施工负责人耐心地向前来了解还建安置情况的拆迁户介绍还建房的规划设计,入户路、活动场地、停车位置、火房、水电配套、排水沟、联户三格化粪池……事无巨细,甚至连门前台阶的高度,都是经过拿着卷尺反复测量后定下的“老人友好尺寸”。
“当初担心房屋拆除后找不到好地方还建,没想到村‘两委’考虑得这么周到,我们这下可以放心了!”即将启动房屋还建的李婶指着屋后葱郁的山林,笑着说,“推开窗就能看见碧绿河,孙辈们回来怕是都舍不得走了!”
如今的舒家畈村,沿江高铁工地的焊花与还建点建设的夯声相互呼应。前来关心还建点的拆迁户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不仅映照出基层干部攻坚克难的担当,更丈量着乡村振兴路上“发展有力度、民生有温度”的坚实步伐。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