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陈 寒)在麻城市三河口镇汪家冲村三笔塆,火毛——三哥这个名字,就像一阵四季不歇的风,刮过每家每户的门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那略显文雅的学名陈世权反倒没几个人能叫得上来,因为他在塆子同辈份的人里排行老三,年长的都叫他火毛,年轻的以及周边塆里的大家都亲热而又自然地喊他三哥,这一喊,便是几十年。
三哥这人,打骨子里透露着一股质朴劲儿,整天在日头下晒得皮肤黝黑,脸上的褶子像是岁月用刻刀精心雕琢出来的,每一道都藏着他的故事。他那股子勤劳、憨厚劲儿,是三笔塆人所熟知的,还有那较真的脾气,认准了的事,天王老子都拉不回。
早些年,三哥家里很贫困,孩子的学费都凑不齐。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背着书包上学了,三哥把心一横,决定自己教。家里的堂屋,白天是3个女孩子一起嬉闹的地方,也是一家人吃饭、待客的场所,到了夜里这里就成了临时教室,昏黄的灯光下,三哥扯着嗓子教孩子语文、算术,回荡的声音不时招来路人的好奇。就这样,一连十来年,三哥坚持教自家孩子读书认字,他那3个孩子都是他的“学生”,小学语文、数学也都是他教出来的。
三哥还是个爱赶“时髦”、不喜欢求人的人。塆里哪家添置了什么新农时家伙,不出几天,三哥家准也会有一份。抽水机、打谷机、打磨机、三轮车、耕作机……各类农机具三哥家里应有尽有。他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把这些东西添置齐全。他打谷机用坏了3台,三轮车开过了4辆,这些“铁疙瘩”见证着三哥不服输的折腾劲儿。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日子怎样艰难,三哥总是开心快乐,对未来总是信心满满的。在三哥看来,日子嘛,就得这么一股脑儿地往前奔。
不过,真正让三哥成为三笔塆传奇人物的,还得是那条他一肩一担挑出来的路。以前,从桥头到三笔塆那路就像条蜿蜒的长蛇,九曲十八弯。特别是从榜田畈到正塆子这段,沿着茶洼山边得绕一个大圈,路旁的柴房、猪圈、牛栏、旱厕等等,做得杂乱无章,路外面又是2米多高的田岸,别说是小车、拖拉机,就是人走起来都费劲。
2006年,三哥望着这条糟心路,心里琢磨开了:自己出行不便,塆里人也跟着遭殃,得修条直路!他咬咬牙,把自家的好粮田跟茶洼大白果树下的田主置换,只为开辟出一条坦途。那时候修路,哪有什么机械助力,全靠一身蛮力和骨子里的韧性。
说干就干,三哥扛起扁担就干开了,白天顶着烈日,汗水把衣衫浸得能拧出水来;夜里看不清路,他就自掏腰包,去阎家河镇上买来200米新电线,装上电灯挑灯夜战。有一回,实在太累了,没顾得上收回电线、电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崭新的电线、电灯被偷了个精光。三哥没发火,也没气馁,拍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就去阎家河镇街上买。他嘴里嘟囔着:“偷就偷了,路还得接着修!”
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三哥填了2000多立方米的土方,砌起5米多宽100多米长的路。一条笔直宽阔的路,硬是从他脚下延伸到了三笔塆的正塆子里。路贯通那天,塆里男女老少都聚在路边,望着这条路,望向三哥,眼神里满是敬佩,人们内心深深赞叹三哥的愚公精神。
建房,也是三哥人生的一场硬仗。1986年,他家里5口人挤在3间破旧的小房子里,妻子又常年生病,瞧着别家新建了房屋,三哥下定决心不挤在原来和别人家住在一起的满五间那地方,自己重新采基盖房。新采的地基坡度高方量大,他一锹一锹地铲。基脚越来越硬了,拿起羊角鎬慢慢挖,到后来实在挖不动了就干脆拿起钢钎一锤一锤的钉。开始基建了,没有石头,他满山遍野找石头窝,一块一块用板车往回拉,石头太大搬不动,他就使用三脚架靠省力的滑轮吊一块一块把大石头吊起来;缺桁条树木,他就扛着斧头进山林砍;没土砖,就挖土和泥巴自己动手搭。没钱请泥瓦匠,三哥就自己当师傅,一点点砌墙。
三哥的举动,塆里人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中。房子砌到快要平座时,大家伙儿自发带上米面油、蔬菜等来给三哥帮忙,热热闹闹几天忙活,一个满五间土坯房终于建起来了。
三哥还是个奇思妙想的人。没过几年,他心里又盘算着盖个小面积的小两层楼房,专门用来搞养殖。地基是他一镐一锹挖出来的,材料是他开着三轮车一趟趟拉回来的,墙是他亲手砌的,模板是他加工架设的。小楼房建好,一楼放牛,二楼养鸡,而他自己依旧窝在简陋的土坯房里。三哥养鸡养牛的小楼房,也就成为三笔塆一道别样又诙谐的风景。
2016年,赶上国家扶贫政策,三哥家的土坯房墙体开裂、墙面倾斜,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村里就给他建成了一幢结实的排四砖木结构平房。
有房子住了,三哥动起了大搞养殖的心思。他养起牛来很上心,光能繁母牛最多的时候就有8头,每年卖肉牛能挣上万元。他还鼓捣起孵化小鸡、小鹅的营生,在睡房角落摆上孵化机,没技术就买书钻研,慢慢摸索出温控、湿度、打疫苗的门道。从最初500枚鸡蛋孵出20只小鸡,到后来100枚就能孵出20只,成活率越来越高。他家里养的肉鸡不愁销路,一年下来又多了2000元收入。
手头宽裕些,三哥又动起盖大楼房搞养殖的心思,想着一层存放牛饲料,二层养300只鸡。虽说这两层楼最终没完全装修好,第二层没有实现养鸡目标,但现浇好的第一层里,农机具摆放得满满当当,仿佛已经预见未来的热闹景象。
如今,三哥年岁渐长,也没了那些大兴土木的工程,便揽下附近村民二十来亩稻田耕种。他种地的法子有些“老派”,产量不算高,好在外出务工的乡邻都免去了土地流转费,只盼着田地别荒着,所以他种田也就不计成本了。
三哥这人也有意思,一辈子不种菜,吃菜全靠去十几里外的阎家河镇采购,大包小包往回拎。在他看来,把种菜的功夫省下来,干啥都划算。他买了一辆三轮车,专门用来买农药、化肥、种子、水泥、钉子什么的。前不久三哥又以旧换新买来了一辆崭新的三轮车,现如今,他那两辆三轮车每日里都会轮换着突突地响着,载着三哥往返在街头巷尾,风风火火。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三哥的写照,他总在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乡邻相亲的宽待。面对别人的劝说,三哥总是说他还能干好多年。
岁月染白了三哥的头发,可他那股倔强从未褪色。旁人劝他歇着享享清福,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依旧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忙碌不停。他的故事,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大戏,在三笔塆的炊烟里,在傍田畈的田埂上,一遍遍上演,激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勇往直前。火毛——三哥,早已化作一种滚烫的精神,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最质朴、最有力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