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金 烨) 劳动教育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在“双减”下开展特色的劳动教育呢?这是现阶段要探讨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能结合农村的实际特色,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真正落实五育并举。
依据季节特点,开展特色教育
开展劳动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口号形式,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与乡土资源,结合季节特点开展特色化的劳动教育模式。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熟悉力度,使其在劳动中激发与增强劳动意识。其一,可以开展采摘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就感。可以结合季节特点精心设计劳动教育方案,运用鼓励形式让学生参与各种野菜采摘活动。其二,可以结合季节特点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采摘活动中实施采摘。在采摘中学生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采摘的问题,我们可以在采摘中融入当地的民间自然故事传说,让学生主动融入自然环境中,意识到劳动知识与技能是服务于生活中,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开设劳动课程,聘请专家授课
劳动质量提高需要富有趣味性与灵活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合,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使其掌握更多劳动知识与技巧。而专业化与系统化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能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具体而言,可以在农村中小学的劳动课程中融入大自然的气息,依据当地的实际特点开设劳动课程,让劳动课程能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如,可以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开展书画、采编等课程,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花草树木的种植、扎风筝等系列特色劳动中,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邀请专家授课,让专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化的教育内容。如,可以让专家在开设劳动教育时,结合人文历史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畜牧业等融合,使学生能在劳动教育中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此外,还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内容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开展农事体验、农品采摘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地体验活动中掌握更多的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确保劳动教育能朝着高效化方向开展。
借助校内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农村中小学要想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能促使学生收获更多劳动知识与技能,推动其全面发展。对此,农村中小学需依据当地特色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在学校周边开辟果园、蔬菜园等,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水果、蔬菜种植在果园中,为学生今后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更深刻的经验与体验,在轻松愉悦氛围下掌握更多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学生参与到挖土豆的活动中,土豆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经常接触的食物,挖土豆活动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能使其在挖土豆的过程中直观体会到劳动艰辛。真正认识食物的来之不易,养成热爱粮食与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促使其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完善其知识结构体系。
协同育人机制,创设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导向,需要家长能正确认识到自身对孩子的影响,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可见,劳动教育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需要联合家庭共同建立起协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农村中小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独立完成劳动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特点,结合农村村委会、学生家庭等组织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如,针对劳动教育多发生于家庭,生产劳动多发生于校外的特点,可以结合社会与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在家庭劳动教育中,要让父母配合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监督学生,让劳动教育的效果能发挥出最大化的效果。
在新时代的双减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需要我们能摒弃传统的劳动教育观,学会运用新理念开展与探索劳动教育,才能让劳动教育更符合中小学生发展的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有力基础。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