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拈花湾”,拈什么?
——罗田县全域旅游观察(3)
邹德祥
拈花湾为什么能火?
乌镇为什么能火?
莫干山为什么能火?
红火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个“因为”,因为什么呢?
不成功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无数个“因为”,因为什么呢?
放眼文旅行业,哀鸿片野的“僵尸项目”,无果而终的“半拉子工程”,徒有虚名的“网红景区”,看起来很“美”,活起来却很苦涩。
还是在辩证的思考中找答案,中国文旅业“病了”!这个病,是急功近利思维下的行业之痛。这个病,是盲目跟风风浪下的急躁冒进。这个病,是人云亦云语境下的不知所向。这个病,是创新乏力现实下的力不从心······
“拈花湾”,拈什么?
“拈花湾”,这三个字让人浮想联翩。佛教经典当中有“拈花一笑”的故事,寓意让人从心灵里开始快乐起来。
由此可观,拈花湾是身心和精神休憩之地,而禅意生活方式的注入,又让拈花湾独具气质,光彩熠熠。
“拈花湾小镇”是原创的经典之作,它没有“抄袭”别的旅游产品,从建筑到景观、到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禅意旅居目的地”这个中心主题来打造。
罗田围绕打造大别山山乡生活旅游目的地,不妨从“拈花湾”发展模式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旅游目的地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是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有效培育新动力,旅游的潜力才会有效释放。
旅游产品差异化不仅在于景观,还在于业态,还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上,与旅游产品是否新颖、稀缺和独特有关。同时,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人文、风俗的诱惑力和感召力,也是构成对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一睹自然风光和风貌,只是游客奔赴此地游玩的最初动机,要让游客“发呆、发痴、发狂”,表现出更浓厚的留恋和回味,光有满地景观远远不够。
位于罗田境内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是山又不是山”。
说天堂寨是山,是毫不夸张的。如果这里不叫山,那山为何物呢?
造物主是这样“造山”的:水派江淮之地,北望中原,南眺荆楚,1729米的个头,千米以上高峰25座,境内2000多种动植物,是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
天堂寨又不仅仅是一座山,当来来往往的游客,踩着鸠鹚古国的遗风,在离云层最近的地方欢呼雀跃时,你才体会到到此一游是一次励志之旅,也是一次精神之旅。
忆往昔,历史风云激荡。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派人入大别山组织西义军,多云山义民傅高率众响应,于1277年在多云山重建天堂寨。
元末,“天完皇帝”徐寿辉重建天堂寨,率数万“红巾军”揭竿起义,在此留下走马场、造钱凹、无敌碑、神谷仓等遗址。
由此观之,“天堂寨不是一座山。”
拈花湾与无锡灵山胜境毗邻,小镇风格仿古,以禅意为主题。白天可以看禅乐馆、百花堂、妙音台、拈花堂等建筑。晚上可以拍摄拈花湾寂静的夜景,镇中点缀着小桥流水和园林小景,是修身养性的绝佳去处。从地理位置看,无锡毗邻苏杭和上海,全国小资情怀最重的城市之一,中产阶级最富集的居住区,这群人旅游的需求已经从追求产品“性价比”,到追求“情怀美感”和“心灵回归”“精神世界”等体验的需求。
“拈花”,“粘”住了市场需求,“粘”住了人心。拈花湾小镇打造佛文化+度假=禅意生活方式+心灵度假目的地,从单一的观光满足视觉的浅层次需求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精神需求,把禅演变成简单、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别样的生活场景和气息深深“种”在了游客心里。
“罗田,一见如故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变为游客可以触摸的现实。见,是相见、想见、听见、看见、意见、灼见,“如故乡”,不是如同故乡、像故乡,而应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乡音乡忆,在踏上旅途的那一刻汩汩流淌,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躲都躲不开。
罗田,就是要把“一见如故乡”深深“种”在游客心里。
“折腾”,干什么?
拈花湾是怎么建起来的?
一片瓦、一个茅草屋顶、一丛苔藓、一堵土墙、一块石头、一排竹篱笆,都是无数次 “折腾”的结果。深入拈花湾的建造过程,以工匠精神建造景区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茅草屋顶的故事”,让人明白匠心何在?
为了让苫庐屋顶最大程度达到自然禅意“会呼吸的”的效果,他们从江苏、浙江、福建甚至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等地选择了20多种天然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日晒雨淋等方法反复试验比对。在这当中初选出8个品种,请包括巴厘岛在内的当地工匠,在现场搭建茅草屋顶的样板,再进行为期100天的户外综合试验。在这场严苛的试验中,淘汰了虽然防腐性能好、但是美感欠缺的所有仿制材料,也淘汰了虽然自然优美、但是不耐腐蚀、使用年限短的天然材料,最终找到了两种既牢固耐用又美观自然的天然材料。
一个小小的茅草屋顶,整合了18家专业机构和企业的资源与力量,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的时间。
再说一说拈花湾的苔藓铺植,这里的每寸苔藓,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从遥远的大山来到拈花湾,它们是从临安、萧山、天目山、宜兴、雁荡山、武夷山、湖州、吉安等自然生态极好的山区,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拨而来。专门设立一个苔藓基地,将入选的苔藓,植入拈花湾的泥土。安排一位农学专家带领一个团队,每时每刻悉心照料呵护。一个月过去,5公斤的入选苔藓死了好多。另换其它山区的苔藓再来,三个月过去,这次大部分活下来了。放大移植量再试,又是三个月过去,结果全部活了。
接下来将大面积的苔藓移植到拈花湾每个庭院中去,为了让苔藓们在拈花湾快活地生长,每片巴掌大的苔藓都要整三次地形、浇三遍水,一块桌面大的苔藓,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六个月过去了,大山中的苔藓在拈花湾安家落户,鲜活疏朗,禅趣盎然。
拈花湾总设计师吴国平说“外人学不去拈花湾”。
我引用一段话“一个真正能够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文旅项目,需要在特定的场景之中为观众提供白日梦境的感受,营造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平行时空,在场景设计、道具细节、互动感、故事线等方面都要求做到极致。”
内容是旅游的重要资产,优质内容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线。而匠心精神打造的内容平台,才是优质内容的最好保障。沉浸式作为一种手段,其内核主要在于优质的“内容”,也就是可装入的戏剧、演艺、多样的线下综合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多元化元素的植入,为旅游消费者构建一个对旅游产品感知和体验的升级版,让消费者对旅游的体验更加逼真,更加留恋,大大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向往和憧憬。
有看点和卖点的具备优质内容的旅游项目,经过匠心打造必然会受到市场追捧。罗田旅游在“快走”的同时,也应练好“慢功夫”。
“活动”,看什么?
文旅项目没有活动的注入和拉动,仿佛一潭死水,寂静无声。
引人驻足,激起涟漪,才能萦绕于怀,过目不忘。
拈花湾的活动有哪些?
最有亮点的是禅行。
禅行活动每天一场,时间19点30分到21点10分,时长100分钟。运用现代数字多媒体技术(水幕电影和全息投影技术)和舞台表演艺术。内容为水幕表演、一苇渡江、莲花塔亮塔仪式、花开五叶水上表演等。
禅修,也是一大特色。举行抄经、禅食活动,让人们切身体会禅文化,加深对“禅”的领悟。以拈花湾的山水禅境和唐风宋韵的景观建筑为载体,展示抄经、打坐、托钵、经行等禅者生活方式。还有,拈花经行、欢喜抄经、七彩浮沙、静雅花道、风雅陶笛、本源茶道等。
亲子互动体验,同样亮眼吸睛。举办暑期亲子活动,如萌宝趣味闯关、魔力泡泡秀,彩塑泥玩,带娃学做茶艺师等。此外,全年、全时段旅游活动不间断,通过微信、活动易拉宝及广告宣传释放灵山旅游活动。不定时不定期的每天举行各式免费活动,并且小剧场循环播放电影。
罗田发展全域旅游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比如鸠兹古镇夜游和观演项目,一批刺激性较强的体验项目、新奇特的项目,还有一批吸引眼球的网红打卡项目。同时设计开发多元产品和线路,坚持山地旅游与乡村旅游两手抓,不断丰富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专项旅游,大力拓展赏花之旅、避暑之旅、温泉之旅、漂流之旅、登山之旅、滑雪之旅、红色之旅和体育运动、中医养生、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把全域旅游产品和服务做深做精做透。
创意让旅游变得“更有味”,活动让旅游变得“更有粘性”。以冬季为例,罗田可全力打造“华中雾凇冰雪旅游第一县”这个新品牌。可策划系列创意活动,引爆冬季旅游市场。——组织赏雾凇奇观系列探访活动;组织滑雪表演、秧歌表演、雪雕展示活动;组织雾凇冰雪摄影艺术展、雾凇冰雪摄影大赛及系列摄影活动;“百家旅商聚罗田 四海宾朋汇山城”主题营销活动;“冰雪会奇缘·罗田过大年”主题旅游产品体验活动;推出“赏雾凇、戏冰雪、泡温泉、快来罗田过大年”旅游产品;推出定制线路和产品,吸引域外游客来罗田体验贴对联、堆雪人、包饺子、放爆竹、吃年猪宴、喝晃子汤等过年的民俗活动,感受喜庆祥和的过大年氛围;策划“外国人游罗田”活动;直播青少年真人秀《“冰雪PARTY!”》;启动中小学生“过大年民俗风情冬令营”及书画摄影作品展;举办冰雪汽车拉力赛、冰雪文化高峰论坛等。
拈花湾是无法复制的,但从其案例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旅游产业的多元和跨界融合,能够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体系。通过引入节庆类活动,加快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养老、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消费的“马车”拉动效应,有利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在中国文旅业,如果用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魅力包装、释放旅游产品内涵,用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打磨旅游产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强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期待罗田全域旅游从拈花湾现象中得到启示,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作家、诗人、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 “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新诗人人才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先后出版《与路同行》《黄冈之旅》《驿路心闻》三部专著。19岁发表新闻作品《罗田:穷村喜得科技雨》被《人民日报》要闻版头条刊载;诗歌、散文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等全国性征文大赛中获奖50余次,先后10余次获“湖北新闻奖”,获省级、国家级新闻奖70余次。他在国内最早提出“泛旅游”的概念;他成功策划多起旅游主题系列活动,撰写百余篇大型旅游策划案,曾多次力推黄冈地域产品走进央视等主流媒体,成为炙手可热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