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罗仁泽 张建华 郑满报道)赤东湖是湖北省十大湖泊之一,也是蕲春县境内最大的淡水养殖和调蓄湖泊,集水面积552.8 km2,湖泊水面面积39 km2。近年来,蕲春县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赤东湖管理保护的政治责任,着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致力于打造人水和谐共生的水环境,实现“湖畅、水清、岸绿、景美”幸福河湖目标。
取缔围栏养殖,做好生态修复文章
自湖长制工作启动实施以来,该处成立了以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胡宏辉(调整后)任组长、湖泊沿线乡镇为成员的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责任到人,落实县、镇、村三级湖长33人。
几年来,通过网络新媒体、设立固定宣传栏和宣传会面对面等形式,答疑解惑,多平台、多途径、多手段着力宣传和提高湖区渔民对围栏、围网和禁止投肥养殖的知晓率、支持率和配合度。严格推行养殖“三区划定”,先后关闭了赤东湖辖区内畜禽养殖场近100家,取缔围栏、围网、网箱、珍珠等违法养殖200余处。养殖场的关闭和围栏、围网的取缔,使湖水整体流通性和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得到增强,湖泊水质由原来Ⅴ类提升到Ⅳ类标准,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随着湖泊生态的修复,人进鸟退的悲剧早已结束,野生白鹤、白天鹅等34种水鸟重归赤龙湖栖息,生物多样性正在稳步恢复。
野生白天鹅 通讯员供图
开展巡湖监测,做好环境保护文章
为了加强湖泊环境保护,该处陆续投资320万元,建成了立体监控系统,实现对整个湖园区的远程监控、实时监控和全方位监控。并在湖区沿线显要位置,设立多处公示牌,并标识湖长职责、管护目标、联系电话等,不断强化社会监督,促进共同保护。去年以来,完成155万元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的实施,购置了巡护船、巡护车,水质和空气在线监测设备。长期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水质监测公司,定期检测水质。购置了水质便携式和在线监测设备,建立生态监测在线管理系统,实时掌握湿地公园水质、湿度、温度等生态因子情况,完成在线监测。
清理湖边垃圾 通讯员供图
在加大群众监督的同时,公园管理处把湖区日常巡查清湖摆在工作突出位置,多次组织机关、赤龙湖投资公司、赤东湖渔场、原种场、果园场、陶器厂等干部职工,常态化开展“清湖行动”,定期清理打捞水面漂浮物及沿岸垃圾,确保湖面洁净。仅今年半年来,先后组织开展清湖行动20余次,清理漂浮垃圾70余吨。
实施共建共治,做好绿色发展文章
该处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严守生态红线。不断加强湖区岸线管控、退垸还湖、退渔还湿等力度,加大对湖区周边、公路两侧、旅游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完成退渔还湖面积达5000多亩,投资400万元完成了果园场260亩水体清淤工作,并种植芦苇、荷花、红菱、芡实等水生植物4万多平方米。胜天围作为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越冬候鸟重要栖息地,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公园管理处通过拍卖程序,投资4650万元,依法依规取得胜天围渔场20年经营权,顺利完成4750亩退渔还湖工作。与此同时,该处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和专项督查,加大流域生态管控,目前,一个“大联动、大治理、大融合”的管护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公园管理处以“洁美乡村”为抓手,积极引导湖区群众扮靓“家门口”,不断绿化、亮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为了推进绿色产业发展,自2018年以来,赤龙湖水域全面实行禁捕,积极引导渔民上岸、农民上街,从事有机农业、旅游服务业、生态环保业。依托赤龙湖湿地景观,开辟赤龙湖蝴蝶观赏游、湿地观鸟游、湿地本草观光游等极具特色的旅游产业,100多名渔民已成为公司员工或从事种植蕲艾等其他产业。
下一步,公园管理处计划在土台、西角湖、潘塆等湖区村布局健康旅游、运动休闲、养老养生等绿色产业,将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凉爽气候、绿色农产品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全方位打造生态健康产业体系,努力提高和增加湖区群众收入。
“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目前,蕲春县委、县政府正委托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蕲春县赤东湖水体达标方案》总体规划,并组织召开了征求意见会。计划通过大手笔投入、大动作治理进一步提升湖泊水质,改善湖泊生态面貌。相信随着规划的实施,一个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幸福赤东湖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