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冈网站
农文旅直播,要讲好几个“关键词”
2022-06-28 10:10:17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1656381183784959.jpg

 本网讯(邹德祥)农文旅直播,是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种业态的直播方式,也是直播带货时常见的“三合一”模式。做好农文旅直播,要讲好几个“关键词”,就是:产品故事、地域文化、生活场景。

   一、要讲好产品故事

讲好产品故事,才能给产品赋能、赋神、赋情。

产品要火起来,要吸引宇宙目光,必须充满能量,积蓄“能量池”。

能是智慧之能。

智慧的思想,智慧的思维,智慧的顶层设计,就是点燃“聚光火焰”的“能量池”。

神是有生命力的个体,是富有神韵的有机体。

“赋神”的产品,才兼具感染力和生命力,才有久久的回响和余音绕梁的回味。

神是产品的灵魂和内核,是文脉和新文化的融合,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舞台。

内外兼修,是产品“赋神”的根本和核心。

再美的建筑物,只是物质载体,是外在的形式构成,也是空间美学的组成部分,内在的机能是关键所在,是神韵所在,更是功能构成,外在美和内在美两种美聚集,就构建了一个特色生命体。

神是内容之集大成者。

产品只有具备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才有传播流行、受人追捧的理由。

活化一款爆品,必须找到产品的魂,赋予产品感情色彩,让产品会说话,会交流,或顾盼生辉,产生吸引人的强力磁场,让其在千百个个体中脱颖而出,形成品牌传播特性,有独树一帜的气质内涵。

赋予产品感情色彩,就要学会讲故事。有好故事,才有机会成为“爆款”“网红”。特色产品的故事需结合当地人文风情而生,故事要有传承,有历史,有承接的土壤,而不是凭空捏造。好的故事要引人入胜,要有好导演、好编剧和好演员,还要有讲故事的高手和“辩手”,故事要讲得动听和耐听,讲得出彩出新,让人过目难忘。

具体来说,特色产品的“造魂”之术,首先要对当地人文脉络进行深度梳理,包括人文历史、遗址、民俗风情、物产、自然地理环境等,找到当地与众不同的差异基因。再把这个差异基因装进社会诉求的“盒子”中,加以融合发酵,进而产生裂变。

归根结底,要让特色产品“赋能”“赋神”“赋情”,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最强大脑”,没有“智库团队”,没有“智慧经营”和科学的顶层设计,再美好的憧憬也是南柯一梦。

1656381251245479.png 

A 分享文稿之一:

体验经济时代好产品赢在故事上

      ——罗田花银岩贡米“热捧”背后的启示

“我是第一个在国内各大媒体上宣传花银岩贡米的人,贡米热还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罗田花银岩贡米被央视等媒体“热炒”,从事旅游文化营销研究的媒体人邹德祥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

黄冈有近50种地理标志产品,但有着好故事的产品屈指可数。试想一下,假如黄冈的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所有的产品放在一起就是一本故事会。

体验经济时代,是一个快乐赚钱,快乐消费的时代。读黄冈故事,卖黄冈特产,是一种享受。

对于一个好的经营者而言,应该是在带着大家在轻生活慢享受的过程中,快乐地把钱赚了。而对于一个懂得生活的消费者而言,花了钱得到了身心的愉悦,是一个轻松享受的过程。

如果赚钱赚得很痛苦,这种钱不赚也罢。同理,如果花钱花得如割肉,这种钱何必要花呢?

“产品在田地里,故事在人的心里。”旅游文化营销专家邹德祥在谈到黄冈农产品电商时表示,好产品,赢在故事上。

邹德祥说,过去我们讲旅游在于发现,实际上农特产落地销售也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让我们的农特产走出去,需要独特的眼光。

如何用发现的眼光去发掘农特产品的故事? 

 1656381284359869.png

“沉寂的背后是机会。”邹德祥表示,电商行业最流行的营销是打造“爆款”,有好故事的产品更有机会成为“爆款”。产品的故事一定是结合当地人文风情而生的,故事要有传承,有历史,有承接的土壤,而不是凭空捏造。

褚橙有一个励志的故事,所以它有机会成名品。罗田花银岩贡米,有被乾隆皇帝尝过并被御赐为“贡米”的故事,它也有机会成为名品。

所以黄冈农特产对接大市场要做好三个准备:一是发掘和编织产品故事;二是邀请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三是寻找好的渠道传播故事。讲好故事的同时,要建好销售平台。

黄冈有很多和“贡米”一样有故事的产品,如何对接市场打造“爆款”呢?

邹德祥建议,扶持本地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接包销,实行农民种植、合作社指导、农业公司打造统一品牌,统一定价。

讲好贡米故事可以邀请明星体验,为“贡米”代言,让“贡米”成为“明星米”;邀请全国媒体实地采访宣传推介;邀请省市作家、摄影家前来采风;拍摄微电影将“贡米”的历史故事和现代故事结合起来。

邹德祥表示,增强“贡米”与市场对接,还可在大型商场设立贡米销售专柜;组织旅行社把贡米原产地作为乡村旅游线路,让城市居民来吃贡米饭,喝贡米粥,让旅游体验着贡米之“神奇”;组织更多食客体验贡米,选择大型酒楼开设贡米宴等;发动当地电商企业对接精准扶贫打通对接市场的桥梁,让农特产借力互联网叩开市场之门。

1656381307829543.png 

B 分享文稿之二:

   罗田“乡村新发现”:花银岩距离海南“博鳌”有多远?

             作者  邹德祥

罗田花银岩,听说过吗?海南博鳌,耳闻过吗?

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山村,一个是名噪世界的风情小镇。二者怎相媲美啊?

博鳌很有名,但是在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之前,连地图上都难觅博鳌小镇的影子。花银岩不出名,但如果没有“大事件”的点缀,花银岩还会一直沉寂下去。

花银岩距离“博鳌”很远,但又离得很近。

这个距离,就让我们用发现的眼光来“量一量”。

 

        “贡米”被发现,神经“刺醒了”

 

10月4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盛产“罗田三宝”之一“罗米”的罗田县大河岸镇花银岩村,此行一是为了避开那个红得发紫、堵得发慌的天堂寨“玻璃栈道”之行,二来也是为了一睹“贡米”风采。

“贡米”有段“红得烫手的历史”,传说咸丰皇帝吃过此米后觉其味鲜美,才御赐此米为“贡米”。“贡米”赢得了皇室青睐,却输在了市场上。当地人自产自种的谷和米从来不卖,要留着自己享受,好客的山上人家,来了贵客才会拿出珍藏的“贡米”款待。

    1656381389572408.png

大河岸镇花银岩村村支部书记余科汉手捧颜色发红的“贡米”告诉记者,花银岩位于大河岸镇西北的高山之巅,这儿山高、林密、气温偏低,风景秀美。有一个小田冲,田丘狭小,两旁高岸大堑,一年四季很少见到阳光,浇灌稻子的水都是石岩缝里流出的冷沁水,禾苗发棵差,产量低。这里的稻子是最先插最后收割。此地就是“贡米”的原产地,面积仅有10几亩,平均亩产400多斤。

“物以稀为贵,这里的(原产地)贡米每年总产量不到6000斤。”罗田县大河岸镇党委书记方志东说。

花银岩“贡米”糍性强、呈红色、香味浓、高营养,深受当地人喜爱。随着“贡米”名气的扩大,经常有小车子开进偏僻的小山村,但“贡米”却卖不出好价钱。市场上普通的米每斤卖2-3元,花银岩“贡米”每斤仅卖6-7元。“这与贡米的真正价值相隔太远,再这样贱卖,贡米就和普通米没啥区别了”。

今年7月份,罗田县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花银岩村,对“贡米”的价值进行了精准分析和定位,认为应适当扩大“贡米”种植规模,把“贡米”的牌子叫响。当地电视台组织市民来体验、购买“贡米”,很快,花银岩“贡米”的名气不胫而走。

有了媒体的宣传,一个月时间,来山里买米的人一下子多了。“贡米”被发现,村民们迟钝的神经“刺醒了”。“身在宝山不识宝,别人当作灵芝草”,观念的反差,让罗田花银岩“贡米”从“深闺”走向市场。

 1656381419180004.png

              古屋被推倒,“乡愁”丢得远

花银岩不仅仅是“贡米”之乡,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原本是花银岩村的“底色”,但记者发现“贡米”的兴奋转眼间就被冲淡。古树、古屋应该随处可见,但花银岩的很多老房子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幢幢楼房,现代化的建筑镶嵌在村子里,多少有些不协调的感觉。

花银岩村村支部书记余科汉看出了记者的“惊讶”,他笑着说,村民在外务工赚了钱,就一家家盖起了楼房。可没有了老房子,就失去了时代的印记和乡村的味道,花银岩村丢掉了“乡愁”,就会丧失新一轮发展的机会啊。余科汉听了记者的话也露出惊讶之色“你说的机会是?”,“这个机会是乡村旅游的东风,东风吹来满眼春,花银岩失去了昨天,再也不能错过今天和明天了”。

每到一处老房子面前,记者都会提醒余科汉,这间房子不能拆啊,你们要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工作,老房子不要拆,留着是宝贝,将来会换来大把的票子。“嘿嘿,守土有责嘛,我就为他们守住老房子”,余科汉一点即通。

让人惊喜的是,村里的古树保存完好,每走几十米远,就会看见枝繁叶茂的古树错落其间,树上还挂着“罗田县名贵树种”的牌子。余科汉说,村里现有这样的名贵树种达300余棵。

“我捡到宝贝了”,一名9岁的小朋友在老房子旁的古树下“淘”出了一件老式烟杆。还有一位村民“淘”到了一个年代久远、图案精美的茶杯。这两样发现引起了一行人的欢呼。

村民们没事的时候转悠一圈,经常能捡到一两样明清朝甚至年代更久远时的“老古董”,余科汉打算动员村民们把捡到的“古董”保存起来建个“民俗博物(收藏)馆”,让外来的人了解花银岩的悠久历史。

“乡愁”的背后是经济,只要有古树,有老房子,有古老的记忆和烙印,声名渐显的花银岩和“贡米”,一定会笑到最后。 

 1656381448202579.png

         “致富”路难行,“尾巴”要割掉

 路是好路。花银岩村距离罗九旅游公路线3公里,通往花银岩的通村水泥路路面平坦。

米是好米。神奇的“贡米”敲打着花银岩人的致富梦。

但偏偏花银岩人“致富门”久未开启。

花银岩人的“致富宝藏”差点被人“窃取”,但还好有惊无险。有个外地商人看好花银岩“贡米”的前景,收购了大批“贡米”和谷种运到外地移植栽种。奇特的是,种出来的米第一年是红心米,与花银岩“贡米”相差不大,可到了第二年,米的颜色变淡了,米心变成了白色。

“花银岩”独有的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造就了“贡米”独特的品质,“贡米”的品牌效应和价值却没有彰显出来。

挡住村民“致富路”的最大绊脚石,就是小打小闹、各自为政的零散经营模式。东家的“贡米”卖4元一斤,西家卖7元一斤,销售价格不统一,种植规模上不来,村民觉得种植“贡米”不划算,大大降低了种植的积极性。

在县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成立“花银岩小村贡米专业合作社”,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目前已申报注册“花银岩——贡米”商标。

打自己的小算盘,缺乏整体协作观念,花银岩“贡米”遇到的尴尬,折射出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农民的小农意识是条不得不割的“尾巴”,割掉这条“尾巴”,花银岩的“贡米”产业才能焕发出光彩。

 变身“明星米”,“贡米”会出彩

“贡米”要想一炮打响,应提升包装打造成“明星米”,这个是必经之路。

去年年底,因国内媒体持续关注和炒作,英山郝家山农民养的土猪迅速蹿红,摇身一变成“名猪”后,市场售价一夜间飙升,从10元一斤,卖到了30多元一斤。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谁能引发人们对一话题的持久关注,谁便是赢家。“名猪”、“名米”的背后是名品,市场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很多品牌炒作宣传的原因就在于此。

“名猪”的故事已经成功上演,“贡米”的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著名旅游营销策划人阮灿如建议,要让故事生动传神,听故事的人才会着迷,因此,要请来好的故事导演,策划一台精彩的戏场。花银岩的“贡米”可以开发一两个精彩故事。传说中咸丰皇帝封此米为“贡米”,这段故事可以大写特写,让人过目难忘。此外,还可以在“贡米”的推介中融入大别山及当地文化、民俗元素,把“贡米”当作旅游产品和“明星产品”来宣传。

花银岩村的老房子、古树要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加上“贡米”、野生兰花、野樱桃等自然资源,加上当地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以花银岩为核心的区域,就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农耕、民俗、乡村文化体验园了。

花银岩“贡米”还可以拥抱电商,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消费者。与“明星”携手,与旅游“联姻”,与电商“触电”。不久的将来,罗田花银岩“贡米”一定会出彩。

 二、要讲好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地脉的源头,是地理的索引,是地貌的  是地气的  ,讲好地域文化,就夯实了讲产品故事的“根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剖析地域文化这张“皮”,首先要带着情感、带着思考来研学中华文化。

文化学者(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过)邹德祥曾这样诠释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历史锤炼洗礼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中华文明凸显人类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美好和谐的圭臬。

在繁星璀璨的星海里,在奔腾不息的大海里,在浩瀚广袤的宇宙里,祖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灿若银河。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在追星逐梦、九天揽月的豪情中,读伟大祖国的奋发崛起;在筑梦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读励精图治后的“中国富强”……

长城岭上,我认识了她的雄伟和磅礴;雁门关上,我认识了她的巍峨和险峻;莫高窟上,我认识了她的雄伟和瑰丽;丝绸道上,我认识了她的悠久和渊博;长江边上,我认识了她的大气和伟岸;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千百年奔涌流淌的历史,亿万张自信美丽的面孔,亿万个铿锵有力的声音,照耀、呼应着洞庭的水,西湖的波,昆仑的雪,塞上的风。

忆秦时万里长城、汉时丝绸之路、唐代石窟壁画、宋朝清明上河图、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还有推进历史发展的四大发明和蜚声海内外的四大名著,无一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铿锵自信与万丈豪情。

昨日芳华,今日巨变,明日辉煌,穿云透雾,震铄古今。

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我看到盘古开天辟地,迸发出生命的光芒;我看到女娲补天,迸发出神圣的力量;我看到后羿射日,迸发出奉献的伟力;我看到嫦娥奔月,迸发出灿烂的光芒。我看到先贤圣人,举起圣火照亮数千年的文明;丝绸瓷器远涉重洋,踏浪远行,镌刻大国工匠精神。四大发明大放异彩,影响世界文明进程。泱泱大国之崛起,书写着民族自信,彰显着大国豪情。

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长河数千载。筚路蓝缕启山林,一路风雨一路行。

跨过了千秋坎坷,洗净了百年屈辱的中国,带着独有的自信与豪迈,走向了全世界。

中国故事,漂洋过海,传递力透洪荒的文化自信;中国声音,联通世界,发出响遏行云的时代强音。

沿着黄河与长江源头直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赴远方,一路走来一路歌。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见证祖国的富饶与辽阔;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领略祖国的繁荣与活力。

经此途,不枉行。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上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上起伏的祖国,看祁连山上律动的祖国,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长河扬鞭的祖国,看气贯如虹、激情满怀的祖国。

所以,我们的主播要学习文化课。没有文化的长期浸染和积淀,你很难逾越文化缺失所带来的“本领恐慌”!近日爆红网络的新东方董宇辉老师的直播带货,甚至还一度被网友称为:

“进去就出不来的直播间”

“看哭了的直播间”

“最高级的直播间”

“直播天花板”

 ……

为什么董宇辉能一夜爆红?

答案是:以高质量的内容在为产品赋予情感、故事、价值,让其本身闪闪发光,以勾起大家的购买欲。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卖货方式,就像网友所言,当真“为知识付费了”。

C  分享文稿之三:

      强身健体,营养之钙不可少;追溯历史,精神之钙不可缺;振兴乡村,经济之钙增能量——

         武穴“佛手山药”的“三钙论”

作者  邹德祥

 “陌上蔷薇已千寻,奈何相逢不识君”。武穴“佛手山药”,沉淀千百年的神奇“宝物”,却不见名声赫赫之“显贵”?

揭开武穴“佛手山药”的神奇面纱,可观鄂东大地风物之神奇。 

 1656381568296892.png

        营养之钙:不吃“佛手山药”,怎知身体缺钙?

身体缺钙,只是打个比方。由此牵引出关于“佛手山药”的营养说。

武穴山药的形状,很像人伸出的一只手掌,相传为禅宗四祖道信在鄂东杂交培育而成,道信圆寂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称为“佛手山药”。

“武穴佛手山药属薯蓣科山药属,武穴规模化种植山药有300多年的历史。佛手山药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其块茎形状有长根、扁根、块根3种,根茎肉质洁白,营养丰富,是一种药食兼用的植物。被列入101种中药入选药食同源名单。”谈起武穴佛手山药,武穴市旅游局局长魏茂文如数家珍。

     1656381596645904.png

在武穴龙门花海度假村,佛手山药已成为主打菜肴。热气腾腾的大坝鱼头炖山药一出锅,“舌尖上的美食”让游客大快朵颐。山药炖排骨、土鸡炖山药、素炒山药,道道佳肴妙不可言。

山药最初叫“薯蓣”,据《山海经·北次三经·景山》中说:南望盐之泽,其上草多薯蓣。清朝学者郝懿说:薯蓣即今之山药也。何时改名为山药?据北宋寇宗奭撰《本草衍义》中云:山药本名薯蓣,因避唐代宗李预之讳,改为薯药;北宋时又因避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更名为山药。

吃佛手山药,补营养之钙。佛手山药之功效有据可查。

据医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佛手山药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治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筋骨、益肾气、健脾胃、治泻痢、化痰涎、润皮毛、降血压、抗肿瘤、缓衰老、延年益寿。

2009年武穴佛手山药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获湖北名优蔬菜;2015年成为48道“湖北味道”荆楚特产食材之一。遗憾的是,佛手山药虽名气不小,市场之路却颇为艰难。空守着“金子招牌”,却招揽不了滚滚财源。

武穴佛手山药,从形状到口感,都与以铁棍山药为代表的条状山药大为迥异,与铁棍山药一样,佛手山药也是获得“国字号”的传统特色农产品。从品质和口感而论,完全和铁棍山药不分伯仲。但佛手山药的身价却很难与铁棍山药相提并论。

时至今日,武穴佛手山药的市场价格偏低,产业化步伐明显滞后。

目前,武穴佛手山药种植面积2万多亩,总产近4万吨。山药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带来不小的销售压力。一旦碰到暖冬气候,吃火锅的少了,山药就会滞销,增产不增收。 

 1656381626501534.png

       精神之钙:饱食“佛手山药”,尽享文化大餐

吃褚橙,吃的是橙子,品的却是人生。

因为褚时健的名气和他传奇跌宕的人生经历,让褚橙甫一面市就成为“明星橙”、“励志橙”,褚橙的价格是一般橙子的好几倍。

武穴佛手山药尴尬的境遇背后,隐藏着一段叹为观止的历史。

武穴佛手山药的主产地位于横岗山脚下的余川镇一带。而横岗山属于匡山一脉。2013年,武穴市经过考古验证,2016年正式将大别山武穴一带的支脉恢复“匡山”之名,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横岗山等。

据传周朝时期,此山属匡国,故名“匡山”。又有传言说,立名“匡山”,主要是考虑当地佛教盛行的特色,寓意“匡世济人”,大慈大悲的胸怀。如山下广济县(现在的武穴市)的县名,颇具佛教禅宗的韵味。唐朝时期,匡山和庐山齐名,合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为大别山后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

神奇之地,诞生神奇之物。

相传唐贞观年间,泰国王子蒋治民(僧名存奘禅师)从暹逻(今泰国)远游至广济建大藏寺(见清同治十一年《广济县志》及清光绪十年《黄州府志》均载有:唐贞观年间,唐僧存奘和尚远游暹罗,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大藏寺僧移栽薯蓣于寺庙,以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药来栽种,故称“佛药”。后有信众佐以菜肴来滋补身体并传入民间。至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发现“佛药”与“山药”相似,便有“佛手山药”之称。

武穴古称广济(取佛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自古被称为“佛国”,诞生了禅宗四祖道信。

相传道信出生于七品县官之家,天生却怀有一腔悲悯情愫,对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穷苦人给予深深的同情。道信少时聪颖过人,除了读书识字以外,还跟江湖郎中学习医术,炮制药丸,为的是希望有一天能学到扁鹊之术,解救众多病痛患者。在医病治人的过程中,道信发现当地随处可见的山药是一味极好的药材,每每给病人开方使用当地山药治病。

说来也神,道信用山药当药方,不知道医好了多少人的病,毫不起眼的山药,在道信的手中竟成了无价之宝。比道信晚了七八百年的明代医圣李时珍对佛手山药称誉有加,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指出佛手山药的药用价值,也就广布于天下了。

道信出家成了禅宗四祖,弘扬佛法,家乡百姓为了表达对道信的由衷崇敬,便将武穴出产的外形酷似人体手掌的山药称之为“佛手山药”,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一段人文佳话,提高了“佛手山药”的知名度,也为“佛手山药”赋予了更多的神奇色彩和人文气息。

魏茂文拿着一块佛手山药告诉记者,佛手山药形如人掌,吸天地日月之精华生成,它里面流淌着武穴的历史文脉,吃佛手山药,也是享受一顿文化大餐。

1656381775854499.png 

       经济之钙:撬动“佛手山药”,助力乡村振兴

 补经济之“钙”,壮产业之“骨”。佛手山药,正成为撬动农村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助推剂”。

观念一变天地宽,守着“千年佛手山药”,守到底也是一个“穷”字。这一转变,源于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谋划产业发展转型。

用经济之“钙”,来撬动“佛手山药”,助力乡村振兴,被武穴市演绎得淋漓尽致。

近段时间,在武穴市余川镇青蒿铺,来来往往的游客提着一袋袋“佛手山药”满载而归。风景宜人的田园风光,与原生态的下田间、挖山药等农耕体验活动融为一体,让游客零距离体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的画面定格在十多年前。2000年,武穴开始实施“佛手山药”产业化开发,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

武穴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拓展销售市场。2010年,余川镇成立了芦河山药产销专业合作社,辐射8个山药种植村。佛手山药走出深山进驻大都市。

同时做深加工文章,把山药做成食品销售。2008年,武穴市万星面业有限公司与武汉工业学院合作,开发出了山药挂面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该公司还生产出山药羹、山药薯片、山药速溶奶茶等新产品。

科研再发力。梅川镇佛掌山药加工厂与武汉大专院校合作,也开发出了速溶山药羹系列产品。

从中药材、到蔬菜、再到快消食品,武穴山药的市场需求扩大,产业发展有了坚实支撑。

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集中流转土地605.36亩,在余川镇青蒿村创建山药生姜产业扶贫基地,山药播种面积125亩,生姜面积11亩。农场通过统一流转既保证了土地的利用率(确保种植农作物),又通过地租增加农民收入。流转土地的贫困户可以享有400元/亩的租金,贫困户还享受土地流转年终分红,双重红利。

挖掘佛手山药文化,做强佛手山药产业。据了解,广济印象佛手山药文化节迄今已连续举办3届。武穴佛手山药产业发展节节高,微信平台从无到有、官方交易市场从无到有、连锁量贩和网络销售从无到有、直接食用产品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出土原料到餐桌美食的华丽转身,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佛手山药面、山药薯片等8大类35个品种的终端产品远销台港及东南亚市场。

11月25日,在余川镇青蒿村举办的佛手山药节主题活动现场,“千人共同品尝最地道佛手山药火锅”等活动吸引了游客激情参与,小小山药实现了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还奏响了精准扶贫“大合唱”。

“览层峰秀色,品佛手山药”。佛手山药,浸透千年文化,横贯时空轴转,正如诗人陆游所言“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读书之乐,暮年之乐,人生之乐,皆在字里行间。今人欲达此境,日啖“佛手山药”三两块如何? 

 1656381810548290.png

D  分享文稿之四:

     好味道是城市名片,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而黄冈却缺少一道叫得响的名菜——

          “黄冈味道”背后的“品牌突围”

                 作者  邹德祥

黄冈缺少一道叫得响的名菜

重庆的麻、成都的辣、海岸城市的海鲜气息……刚到一座城市,你会被什么吸引住目光?

杭州有东坡肉、西安有羊肉泡馍、南京有鸭血粉丝、苏州有狮子头……这些地方都跟一道美食挂钩,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这些独特的味道。

黄冈美食资源丰富,有着制作美食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但缺少一道叫得响的名菜。

    1656381861749827.png

想让黄冈味道传播出去,首先得有一道叫得响的菜。以本地食材为原料,精选优选道地食材烹饪而成。比如:罗田板栗炖鸡汤这道菜有一定知名度,但叫得不响亮,也没有品牌标准。好菜也需要推广,可以将这道菜进行产品化打造,比如开发出罗田板栗炖鸡汤的瓦罐或袋装,回家打开加热即可食用。由菜品到产品,让游客慕名而来,能吃得到,也能带得走,这样的味道才能传播更久远。

建立“黄冈味道”品牌,应该在挖掘本土名菜上下功夫。

为推动黄冈餐饮行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整体水平,打响行业品牌,建议出台《“黄冈味道”品牌建设五年行动(2022-2026年)》计划,利用5年时间,做大黄冈餐饮名店,做强黄冈名厨队伍,做精黄冈本土名菜,建立“黄冈味道”品牌。

“黄冈味道”品牌建设可实施“黄冈菜师傅”培育工程,出台实施精品黄冈菜、农家美食创业致富系列政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拍摄耳熟能详的城市特色美食,如:《城市的味道》《寻味黄冈》等大众化的美食节目,品读美食、品读城市,这是对城市性格和气质的一次推敲和诠释;建议由商务局、文旅局、餐饮协会等机构联合编制发布《年度黄冈菜产业发展报告》,制作黄冈味道美食地图、出版一套黄冈味道丛书等,对黄冈味道进行宣传推广;为了将黄冈菜文化传承下去,市内职业学院、中高职校可开设烹饪学校,培养黄冈菜厨师后备人才。

   1656381885647727.png

湖北大别山宝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汪龙溪告诉记者,英山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宋代流传至今被称作“毕昇饼”的油煎饼,是大街小巷餐饮店不可或缺的美食,一直以来,来英山的客人点第一道菜就是“毕昇饼”,其实这道菜就是英山宾馆(政府招待所)传承下来的。英山宾馆总经理汤亮计划成立“英山毕昇食府宴研发中心”,他想把毕昇饮食文化研究课题拿在手中,继续把“毕昇饼”做深做精做透。

一条“臭鳜鱼”,香艳一座城

早闻徽州“臭鳜鱼”盛名。

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唐朝诗人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佳句,难免让人对鳜鱼充满无限遐想和期待。

抵达黄山,每一家餐馆的菜单上,臭鳜鱼都名列榜首,一眼入目。

臭的是味觉,香的是名气。

臭的是味蕾,香的是脸面。

臭,不输香的魅力。香,不丢丑的灵魂。

一臭一香,煎熬出五味杂陈;一香一臭,激荡出风云际会。

有想象力才有关注力,关注力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这是品牌衍生的魅力。

扒一扒徽州名菜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亦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

这道菜的诞生在上百年前,地点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的小村落扁担铺。徽州“臭鳜鱼”历经百年传承,成了一道皖南地方特色菜肴,是去徽州必点的一道名菜。

近年来,徽州臭鳜鱼屡获殊荣:2005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八大名菜之一;2001年、2005年、2011年获省徽菜大赛金奖;2017年,获中国技能大赛安徽区赛金奖、全国总决赛金奖。

徽州臭鳜鱼名噪一方,是徽菜在全国兴起的重要标志。全国徽菜品牌店快速递增,多位徽菜大师走出去,徽州臭鳜鱼随之声名远播。同时,徽州臭鳜鱼销售门店广布全国。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徽州臭鳜鱼更是声誉日隆。

知名策划人阮灿如分析,“徽州臭鳜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这是臭鳜鱼“飘香”的核心所在。譬如:制定徽州臭鳜鱼烹饪标准,申报徽州臭鳜鱼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徽州臭鳜鱼原产地保护及绿色标志等,对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条“臭鳜鱼”,香艳一座城。这与某些地方的产业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结果却成了安徽名戏;天堂寨主峰在湖北罗田,结果却成了“坐安徽索道,看湖北风光”;板栗主产于湖北罗田,结果却“摇身一变”成了安徽财源;小辞店主角和原型在湖北浠水,结果却唱红在安徽安庆。

资源要“变现”实现增值,关键在于发掘、开发和利用。“徽州臭鳜鱼”红火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荣耀和光环,更是一个品牌崛起的“教科书”。

菜肴背后的故事更重要

打造黄冈味道不仅仅是提升菜肴品质和特色,菜肴背后的故事更为重要。

说起味道的传播,除了味道本身外,文字有时也能派上用场。一些代表黄冈美食的特色菜肴菜谱源自民间,讲究鲜活,口感鲜美,注重营养,更重要的是,这些菜品背后的故事打动了消费者。

一道有文化背景的菜品、一道能吃出城市温度的菜品,可能比美食本身更有吸引力。

可以搜集整理出版《黄冈老味道》,以图文并茂形式记录地道黄冈美食,除了讲解制作方法,还要挖掘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故事,把与黄冈美食相关的民俗、谚语、诗词、传说等收集起来,与个人的美食记忆相结合,让黄冈美食更有神韵和温度。

把美食用故事讲出去,让食客吃得更有味道,更有体验感,这也是一些高端餐饮企业在做的事情。有的酒店服务员培训有素,在为客人介绍菜品时,把菜肴的故事讲给顾客听,比如这条鱼来自哪里,水温多少,怎么烹调才最好吃。

要把黄冈味道打响,除了菜品本身的研发制作外,厨师队伍的人才培育,饭店企业的不断提升发展,都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黄冈市餐饮协会、黄冈市旅游协会可以尝试组织高级面点师培训、全市烹饪技能大比武、黄冈美食文化旅游节或美食对抗赛等活动。

可依托黄冈文化旅游资源,遵循品质、创新、发展理念,以“三名工程”建设为核心,对黄冈市名菜、名厨、名店进行更深入的打造。建议到2023年,黄冈市区争取建成2-3个特色餐饮街区;新评定50家黄冈餐饮名店(特色店)、50名黄冈烹饪大师、100道黄冈名菜(点);新增黄冈烹饪大师工作室3——5家。

还应注重吸纳新消费阶层,新消费阶层所面向的消费群体,将是感性而又有目的性的,亦是有极强自主选择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消费的理解,更看重的是体验和食物背后的精神外延,那些具有品牌性、文化代入感以及故事性的餐饮,将具有极强的消费引导力。

还是拿“徽州臭鳜鱼”作比较,他是特色餐饮的优秀代表,也是徽州文化的新符号。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看不尽的美景,读不尽的清雅。品不尽的美食,说不尽的故事。

徽州故事是鲜活的,鲜活的背后蕴藏着厚厚的历史沉淀;“徽州臭鳜鱼”是灵动的,灵动的背后孕育着美好的憧憬梦想。期待“黄冈味道”背后的精彩故事早日上演!

 1656381961114907.png

              三、要讲好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是什么?不妨先来看一段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活万般事,煮沸田园间。

直播带货,要讲好生活场景,才能“引人入胜”。

 E  分享文稿之五:

          卖早茶,卖花市,卖小蛮腰!

        全域旅游新趋势,不卖美景卖生活

   信息来源: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9-02-20

               作者  邹德祥

如果广州没有早茶,那还叫广州吗?

如果广州没有花市,那还叫广州吗?

如果广州没有标志性的小蛮腰,那还叫广州吗?

五羊雕塑依然矗立,中山堂依然存在,白云山也在静候四方游人,但一夜之间广州似乎“忘记”了自己的风景,而把“景色”之外象征着广州故事和年轮的生活标配悉数揽入怀中。

      1656381993732182.png

“不卖美景卖生活”,广州到底要卖什么!?

卖错了!错位的“景观论”

 1656382006197917.png 

“英山天马寨不卖花”!我的惊人之语一出来就引发了广泛关注。

奇怪!一个以花为主导产品的景区不卖花?

卖什么?

想知道卖什么,首先要明白游客要什么?

英山天马寨卖什么?

景区的回答掷地有声:我们不仅仅卖花,还要卖诗意栖居和人文体验,卖天上的逍遥,卖人间的自由,卖神仙的快活,卖凡人的自在。

纵观当下,民俗项目卖风景,花海景区卖风景,乡村游卖风景,自驾游也卖风景,卖风景成了旅游界的“通码”和“标配”。旅游由单一的休闲观光游向更高层级的康养旅居度假转变时,游客要的绝不是单一的景观,而是有韵味、有情趣的生活。

   1656382044223329.png

从旅行到旅游,是从小众消费转型到大众消费,从旅游到旅居,则是从大众到小众的回归。游客要的是触手可及的幸福,我们给的却是繁华的记忆;游客要的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给的却是事先规划好的线路和日程。

错位的“景观论”,带给我们的是尴尬和无奈。

南辕北辙,努力的越多,错得越远。

卖景观,只能一饱眼福,产生短暂的欢愉和享受;但卖生活、卖体验,卖景观之外的生活,却正好满足游客的“忘我诉求”,才算得上是一趟真正的旅行。 

 1656382072960320.png

移步换景。通过空间转换,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通过交换空间,洗礼心灵和陶冶性情。

旅游的实质是什么?交换生活空间,获得幸福体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活万般事,煮沸田园间。

我写给湖北英山见龙山庄的几句话,阐述了旅游是为了奔赴新鲜地,寻找新鲜事,遇见新鲜人,留下新鲜感 

 1656382100148255.png

跑调了!失落的“迎宾曲”

“我们的景色最美”!

“我们的资源最好”!

什么才是最美?什么才是最好?浅薄的“优势论”,让一些景区陷入孤芳自赏、夜郎自大的境地。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正视现实,才能走出“思维困局”。

看似美妙的“迎宾曲”,要么曲高和寡,要么不在“弦”上。

拉一只什么样的曲才能不跑调呢?

知名策划人张渐秋认为,“旅游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旅游产品差异化不仅在于景观,还在于业态,还表现在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上,与旅游产品是否新颖、稀缺和独特有关。同时,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人文、风俗的诱惑力和感召力,也是构成对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一睹自然风光和风貌,只是游客奔赴此地游玩的最初动机,要让游客“发呆、发痴、发狂”,表现出更浓厚的留恋和回味,光有满地景观远远不够。

很多游客从沈从文的《边城》里认识湘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除了幽雅别致的山光水色,还有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古朴新奇的风俗习惯,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美的。

读《边城》故事,看全域旅游,得出一个论断:卖景观之外的生活,才能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是旅游发展的新动力,有效培育新动力,旅游的潜力才会有效释放。

 1656382142425580.png

晒对了!幸福的“百家味”

让旅游有“感觉”!游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催生对异地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分享需求。除了旅途中的美景,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全域旅游时代的新趋向。

资料显示,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的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它起源于春秋,成形于盛唐,鼎盛于明清,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从地理上看洪江,弹丸之地却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潕水,这几条支流先后流入沅江,至此江面变宽,水势浩大,宛若一股洪流,于是就有了“洪江’之称。

从历史上看洪江,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

从商业上看洪江,明清时期,随着“水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洪江作为必经的重要中转地,成为沅江上游的大西南通江达海的商贸区域经济中心。“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往来者以码头搬运工起家,直至设店开铺、雇请船队,长途贩运,留下了“吃亏是福”的商业警言,保留了“鱼龙变化”“里仁为美”“外圆内方”的从商精髓。

   1656382160544449.png

多维视野下的洪江,晒出了穿越时空的“百家味”。洪江晒对了!如今,拥有380余栋原真古建的洪江,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的繁华盛况,历历再现。人如潮涌,顾客盈门,戏馆内大戏连唱,馆外小吃摊点,茶楼满座,码头人声鼎沸,商会高朋满座,一曲沅江号子,唱尽洪江巨富的酸甜苦辣与岁月沧桑。这就是洪江古商城的生活,让游客心动的诗和远方。

旅游过程是由若干个1+X组成,其中“1”是景观,“X”是各种生活元素,景观是静止不动的,生活元素却能无限丰富、放大和延伸。摆脱以我为主的“资源迷思”,尽快从自我的“围墙”中走出来,才是构建成熟、稳定的旅游市场的前提。

广州的小蛮腰走进了睡梦中,广州的早茶成了游客的期待,广州的花市芳香也定格在游人心里。

景观之上是生活。

可以预见,卖景观资源的传统旅游时代将悄然逝去,以售卖休闲生活场景的“新旅游”模式正缓缓走来。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作家、诗人、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 “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新诗人人才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先后出版《与路同行》《黄冈之旅》《驿路心闻》三部专著。19岁发表新闻作品《罗田:穷村喜得科技雨》被《人民日报》要闻版头条刊载;诗歌、散文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等全国性征文大赛中获奖50余次,先后10余次获“湖北新闻奖”,获省级、国家级新闻奖70余次。他在国内最早提出“泛旅游”的概念;他成功策划多起旅游主题系列活动,撰写百余篇大型旅游策划案,曾多次力推黄冈地域产品走进央视等主流媒体,成为炙手可热的“爆款”。

 

1656382197512413.jpg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