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作者:万恒 )今天,二十年同学聚会,选址在我们同学少年时远足的地方----红安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曾经在这里讲学----远村古树、柔草清湾。
我们班王峰同学恰好是当地的,他家就在水湾边上。那年我们班八十多个人挤在他家门口,他父亲让座沏茶,黝黑瘦削的脸上满是笑容,露出白白整齐的牙齿。他端着大大的竹筛走到每一个同学面前,竹筛里铺满了油炸红薯条。薯条金黄金黄的,引诱着我们,现在我还记得那溢满唇齿的酥脆香甜。看到我们吃得香甜,他自豪地说:1927年,王峰的爷爷背着一袋子红薯干就去参加了红四军。
其实,我也在农村生活过。早晨,外婆会把红薯紧贴着锅边蒸熟,这样红薯就会结壳儿,有一股焦糖味,外婆还会蒸红薯粒馅儿的包子,我一般都把甜软的馅儿先吃了。我外公是厨师,会炸红薯圆子,他把炸好的红薯圆子垒在白盘子里,摆成宝塔状,撒上细白糖,一盘子吃食一会儿便一扫而空。在灶膛里烤红薯是我们小孩子最爱干的事。
后来我随父母进城读书,虽然远离了耕牛田垄,也不住青砖草墙黑黢黢的瓦房了,也不用点着煤油灯做作业了。可到了秋冬季节,总感觉少了“依依墟里烟”的温暖,没了瓜果粮谷采收后的充实,更没了秋收后各种自制的小零嘴的犒赏。我的父母显然不知馋嘴小孩的内心,他们享受着城里的公交车、电灯、单位楼房和干净的厕所,他们庆幸着家人终于摆脱了农村的落后苦寒。
我工作后有了微薄的工资,早餐时,两个油炸苕粑,一份酸辣苕粉就是我的最爱。店主把裹着糊的红薯丁,摊在一个大平底勺子里,放在油锅里炸上一会儿,成了型的粑就自动脱离勺子漂浮在油锅里,经过两轮翻炸,金黄的红薯粑就熟了,外脆里糯。酸辣粉更是弹滑爽口,秋冬季节,来上一碗,顿觉一股暖流涌向全身,那个feel倍儿爽。
结婚后,老公父母生活在农村,中秋国庆我们回家,满院桂花香,满山橘子红,屋前的鱼塘泛着微波,几只白鹅在塘面上悠闲地划着,稻田里整齐的谷茬沐浴着阳光。我们少不了去菜园掐葱拔菜,去山上摘桔子找板栗,站在鱼塘边架起鱼竿钓鱼。老公的父母少不了就地取材杀鸡宰鹅招待我们,卤鹅、滑藕片、红烧鱼、板栗烧鸡、虎皮青椒、黑芝麻包子……
晚上,我坐在厨房帮婆婆烧火做饭,炉膛的红光让我想起的幼儿时外婆家的烤红薯,我向婆婆提议烤红薯。
婆婆不理解道:“现在哪个还吃这?不像那些年没粮食吃,有红薯吃就是好人家,红薯是我们的救命粮。”说完,便不再理我。
返程时,大包小包装着各种吃食。我父母强烈反对我选的这一桩婚事,一提起农村,父母就想起了破旧的房屋,夜晚老鼠的唧唧声,污臭的茅房,遥远泥泞的山路,群山的包围,灼热日光下繁重的劳动。
是呀,父母的预见在我有了孩子之后都应验了。坐月子期间,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为何对农村不满、厌恶甚至恐惧。漏风的墙、停电的夜晚、忽上忽下的山路、老鼠苍蝇蚊子……
什么时候可以改变?怎么样才能改变?除了逃离还能怎样?
……
今天,大家开着私家车,沿着村村通公路,来到我们当年泛舟的水湾,野餐的草地还是那么平整柔软,水还是那样清透。依旧是王峰同学招待了我们,新盖的大别墅、阔大的院子、倚墙的花草,让我们羡慕不已。
中午我们找了一家农家饭庄就餐,一盘蒸红薯一抢而光,农家自制红薯酒酿清透微甜,锅巴饭、锅巴粥散发着柴火的清香。
下午,我们一行人开着车来到王峰同学的工厂参观,他说是乡镇干部负责招商引资,在深圳找到了他,请他回乡带领家乡人民致富。因为红安土质适合种植红薯,红薯产量非常高,所以决定开发它的商业价值。银行下发贷款、厂房搭建、运输道路铺设、原材料来源地设置、生产设备购置、人员招聘、产品营销渠道构建都在政府的协助下顺利完成。现在工厂已经产生经济收益,红安像他这样以红薯为原料的企业就有11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厂院里,几幅标语映入眼帘,“谁有都不如自己有”“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人将一筐筐红薯从货车上抬下来,同学说这些红薯都是就地收购的。换上厂服,我们来到生产车间,看到了红薯变成速食酸辣粉的整个加工过程。
王峰说:“这样一桶粉6元,有各种口味,开水冲泡即可食用,不要小看这样一桶粉,销路很广,超市、火车站、淘宝店需求量很大,国外都有订单。这些普普通通的红薯一经现代工业加工变形,价值翻倍。我就靠着它们被评为‘杰出青年’‘致富带头人’呢。”
是呀,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大家都纷纷远离乡村,来到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工作,有的跑到国外发展,可是舌尖味蕾是有记忆的呀,家乡的味道总是难以忘怀。
政府的招商引资,有志之士的点石成金,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让村民也领上了工资,让红安苕变了模样,发挥出他们不朽的价值。
二十年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眺望着远处的田野,仿佛又到了春天,蔚蓝的天空下,阳光在碧绿的红薯叶上跳舞。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