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罗擎云 田树先 程松 邱新心报道) “孝父母、敬兄长、敬祖先、隆祭奠、教子孙、端家范、别男女、勤诵读、敦和睦、崇俭朴、戒争讼、尚廉耻、箴酗酒、禁赌博、戒淫欲、继嗣绪、择执业、纳赋税”这五十四字便是柴氏家族家规家训,7月20日,蕲春县张塝镇马踏石村退休干部柴定春向在家放暑假的几名中小学生讲述着柴姓家规家训。
走在马踏石的乡间小路上,小溪流水、绿树成荫,一条长达200多米的民风墙映入眼帘,全村38个姓氏的家规家训,烫金大字镶嵌在民风墙内,这是每个家族给后代子孙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一种美德和精神的传承。这些年来,马踏石村就是用多方式、多视角引导教育百姓,抓民风,转民风,以“五治融合”促民风提升,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途径。
政治攒力——
马踏石村地处张塝北大门,全村368户,常驻人口1416人,曾经是蕲春县境内重点贫困村。面对村经济薄弱、基层组织软弱等问题,马踏石村强化政治引领,用思想的统一达成,行动的一致。在每一次支部活动日上,党支部书记李小珍都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上强化政治担当。
思想上统一了,人心齐了,事情就好做了。从脱贫攻坚到疫情防控再到社会治理,一项项惠民工程,一次次入户走访,村民们看到的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决心,拉近的是干群关系的距离。全村80个贫困户,236人全部脱贫实现小康,18岁以上疫苗接种应接尽接一人不落,垸垸通、平安大舞台、法治广场、户户覆盖的平安乡村和雪亮工程,让村民口袋鼓起来了,幸福感更高了,安全感更足了,民风也更加纯粹了。
“党员就要带头上前线,虽然我年龄大了些,但还是能帮组织干点活的。”在森林防火的节骨眼上,马踏石村68岁的退休无职党员吴利华向村治保主任陈连明主动请缨。
用好“党建+平安乡村+网格化管理+”模式是马踏石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一大法宝,将7个组9个自然垸分区域划分,在一组、三组、七组建立三个党员中心户细化管理,平均每个片区100户左右,以前是有事就上村,动辄就上镇,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塆组,大事不出村,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沉在垸组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与此同时,在党员下沉的基础上,探索“党建+”工作思路,在全村喊响党员“带平安”“带服务”“带消防”的“三带”作用,做好“党建带村建”,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为纽带,党员志愿服务队、治安中心户志愿者服务队等社会组织为依托,最大限度将群众组织在一起,凝聚干事创业的新合力。
自治铆劲——
“鱼塘承包的问题,我觉得一户不能超过3个,不然人手不足会造成管理问题,不利于发展。”“我建议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数量,没有劳动力,最好不要包鱼塘,因为那样不划算。”在近日马踏石村召开的“群众议事会”上,村民们各抒己见。
羊肚菌大棚种植是该村准备上马的一个重点产业项目,共计投资340万元,占地35亩,兴建120个温控大棚。马踏石村党支部坚持大小事务都向村民公开,为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平安创建推进会”、“红白理事会”、“政策宣讲会”、“村务政务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处理,提高村民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以前有些村民认为事不关己,就能高高挂起,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只有人人出力,村子才能建得更美好、更和谐。”村老支部书记张绪义表示,村民参与村务的兴趣浓了,村里发展顺畅多了。
现如今马踏石村在以村民自治组织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40多个村民自治组织,如同不同的方格,凝聚人心、彰显活力、故事精彩。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家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生老病死,所有的红白喜事均有村里“巾帼服务联合会”、“红白理事会”照单包揽,少了房头姓族的小团团,多了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去年疫情期间,村民柴理德夫妇到泰国务工,家里老父亲突然病逝,一封电报发出去,但一时间无法回国,村两委在征得柴理德意见后,授权给“红白理事会” 为老人办理后事,村干们轮流值守直到老人入土为安,疫情结束后柴理德夫妇回家后,先到村部给正在开会的村干们磕头下跪,以示感恩,再到父亲坟前祭奠老人尽孝。
法治亮底——
近两年,马踏石村在工作中把法治作为“定海神针”,坚持法治建设为了村民、依靠村民,坚持“以法育人”原则,围绕“法”字做文章。
依托法治大讲堂,在村里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建设具有本村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长廊;聘请律师事务律师为法律顾问,将每个村民组长都培养成“法律明白人”。
“利用小喇叭、村民微信群等载体,积极培养党员干部依法服务、依法行事、依法用权的法治思维,让村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习惯。”马踏石村支部治保主任陈连明,网格员朱红英介绍,今年以来,该村依法依规调解矛盾纠纷仅3起,同期减少了82.3%。
法纪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村民们必修课,村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请民间艺人说故事,编排文艺节目,邀请相关专家、联村片警到村开展普法教育。以案例为依托,在矛盾化解现场开展法制教育,用身边案例宣讲法治精神,教育群众明白“法”是行为底线。
彻底摒弃“情有可原”的柔性情怀,回归“法不可恕”的法制精神。村里5组村民叶氏两兄弟,常年外出务工,家中两老,一位十年轮椅,另一位身患糖尿病,随着病情加重,家中面临养老问题,兄弟二人各有说辞,相互推脱,经数次调解未果,村委会告知再执意推脱,便将对兄弟二人依法起诉,并请村法律顾问上门晓以利害,最终兄弟二人协商愿意共同支付费用请人照顾二老生活起居。2021年至今,村“老促会”先后对4名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批评教育,“村治调委”对5名村民进行法治警示教育,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群众,为乡村治理创造更好法治环境。
德治润色——
道德教育对民众言行具有更广泛、更深层的约束力。个人德性的养成总会面临来自内在欲望与外在诱惑的诸多挑战。在现有农村条件下,乡村治理依然需要直面个别村民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不足问题。马踏石村在工作中推动“以德化人”,围绕“德”字做文章。
“这袋大米是我用26个积分换的,以后我还要多参加一些公益劳动。”5月20日,被评为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少生优育好;勤俭持家,保护环境好的“五好文明家庭”朱登到“爱心超市”兑换到商品后,高兴地说道。
“爱心超市”是马踏石村两委在村部开办的,不接受现金交易,主要用于激励村民做好事当好人,移风易俗促民风。自2018年开办以来,“爱心超市”已先后投入3.5万元。通过系列活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了遏制,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新风尚逐渐养成。
马踏石村为98户家庭凝练“家风家训”,实施家庭卫生大比武,推行“十星文明户”创建,设置清洁卫生红黑榜,实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半年一考核,一年一总结,如今走在村子里看到的都是干净整洁的道路。孩子是未来,教育是根本,村两委设立“教育帮扶基金”,注重教育培养,2021年对村内17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发放奖励资金0.5万元,引导重视家庭教育。开展文明家庭、脱贫光荣户、马踏石巧媳妇评选,倡导婆媳互敬、夫妻互助、长幼互爱的家庭关系在马踏石已经蔚然成风。
同时,为进一步放大以文养德、以德化人,继承和发扬马踏石村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擦亮“厚德马踏石”名片,以“诚、孝、俭、勤、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马踏石村建成和谐十姓垸、幸福长寿垸、创业发展新垸等德教阵地,并定期向村民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公德讲座,逐步增强村民公德知识厚度,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村实现了近五年无刑事犯罪的守法村;五年无人上访的零上访村;五年“无黄”、“无赌”、“无毒”的“三无村”,以德治促民风,以家风带民风,在马踏石村得到了有效印证。
智治提速——
“到处都是摄像头,偷狗的都少了。”“天再黑我也不怕,到处都是路灯,听说还是太阳能的,太先进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闲谈,透着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和镇党委政府多方协调,村主干道、主要路口均安装了公共摄像头以及太阳能路灯,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建立“十户连平安”微信群,让百姓放心、邻里和谐、在外心安。
此外,马踏石村紧抓机遇,在为张塝打造全省消防示范镇先试先行,按照平安乡村平安户建设标准,在家庭监控设备按照基础上,升级安配监测监控烟感报警器,为村民平安再加一层“防护罩”,目前全村已安装216套智能报警设备,并接入中心户联网使用。按照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为基础,将市县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区域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内部监控系统、视频会议中心等多项功能集成为一体,充分发挥研判实战功能,实现了辖区巡查、发现、治理工作“一体化”。
尝了甜头,有了盼头。马踏石村通过“五治”融合,促民风提升,邻里纠纷变少了,干群关系融洽了,社会风气和谐了,精神文明丰富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