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邹德祥) 生态文明的印迹何处寻找?可以在湿地中寻觅。
湿地创建的成果何从彰显?不妨从现实中窥见。
位于英山县石头咀镇库区村村部二楼的“自然之家”,弥漫着浓浓的自然生态气息,涌动着一股股生机勃发的生态力量。
“自然之家”,是给大自然安个家吗?我们探寻的这个“自然之家”,是生态文明的宣讲地,是绿色经济的调色板,是湿地生态的科普馆,是联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间站。
11月25日上午,蒙蒙细雨中,我们一行人走近了“自然之家”。“方尺之地显精神,我们用心建设自然之家”,湖北英山张家咀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杨奎的话,激荡着参观者的心。这种精神,就是矢志不渝把湿地建好的决心。这个用心,就是坚守生态文明的自信。
库区村是英山县石头咀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地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张咀水库上游,库区村山青水秀,交通便利,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库区村还入选湖北省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横卧于青山绿水间,库区村赚足了“颜值”,赢得了未来。但守住颜值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生态建设的接力棒握在一代代人的手里,这根棒要始终拿稳拿好。
今年9月份,张家咀国家湿地公园联合库区村共建“自然之家”,“自然之家”来了一拨拨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在这里潜心手绘鸟兽虫草,用心描绘自然生物,精心制作科普标本。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召南·采蘩》),“于以采,南涧之滨”(《召南·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诗句中的“沼、沚、滨、河、浒、洲”都是指湿地领域。让人亮眼的是,《诗经》里的湿地长什么样,在“自然之家”也能找到答案。
“自然之家”把《诗经》中描绘的湿地图景搬到墙上,让孩子们在诵读中得到启发。
孩子启蒙时的湿地长什么样,决定和影响着未来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换言之,“自然之家”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根植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种子生根发芽就长成了参天大树。
6岁的孩子勇勇(化名)听了一个多小时的科普课,已经学会了辨识5种常栖于湿地的水鸟和3种“小怪兽”,当其他的孩子把小手按住“猜猜屏”时,勇勇还能准确地抢答其他小朋友的问题。
送孩子的家长也“入了迷”,家长们站在楼道不停地拿手机拍照,有的还分享到朋友圈。
“保护湿地,从我走起”,在山城英山掀起了一股股热浪。
“自然之家”的生态力量,像涌动的山泉水,汩汩流淌进英山人的心里。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英山县石头咀镇黄商广场外,很多市民像赶集一样兴致盎然地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10月16日,英山县城区圣阳旗广场。张家咀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依法保护湿地,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法规宣传活动现场,悬挂横幅标语,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单,积极向群众宣传湿地保护法规知识和湿地公园职能,解答群众的湿地保护法规咨询。一位市民认真看完宣传单后说“希望这种‘接地气’的普法宣传经常开展。”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干支流湿地面临着缺水、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等严峻问题。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的湿地,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被称为“地球之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英山县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对湿地所辖区域投肥养鱼、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破坏行为坚决说“不”,让湿地公园坐拥“湖光山色,田园风情”。张家咀湿地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该县实施“文化复兴”工程,让沉睡的地域特色文化焕发光彩。
湖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中强赴张家咀湿地开展水质监测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他和团队勘测完后得出结论:5个点的水温、溶解氧、氨氮、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PH值、气体溶解度全部良好,张家咀湿地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成效好。
芦荡伴柳草萋萋,天连碧水十数里。驱车走近张家咀水库,远山如黛,绿水潺潺,成群结对的水鸟在辽阔的水面上自由嬉戏,造型别致的亭台楼阁掩映在花草树木中……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开放式的湿地公园园区已成为人们游山玩水、亲近自然、感受乡愁、增长见识、享受文明的休闲观光胜地。据统计,近五年来,游客年接待量增幅达到15%,2019年游客接待量近50万人次。
张家咀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肖军介绍: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强力推进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努力实现水更清、树更绿、天更蓝的目标。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湖北罗田人,诗人、作家、旅游营销策划专家,被授予“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 “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 《当代新诗人人才库》 《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出版《与路同行》《黄冈之旅》《驿路心闻》三部专著,文章荣获湖北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等奖项100余篇次。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