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记者邹德祥 通讯员 郑东升)3月4日上午10时,拿起一根正在制作的手工拐杖,罗田县匡河镇戏龙庙村2组老“猎户”董汝良笑着说“告别狩猎好多年了,现在一心搞经营。”
今年66岁的董汝良曾酷爱打猎,20岁时就开始了打猎生涯,家中最多时藏有3支猎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神枪手”。他带着猎枪上山,经常猎获兔子、獾子、果子狸、白面、野鸡、野山羊等。在艰苦的“大集体”年代,董汝良靠打猎收入维持一家的日常开销。
2001年6月,公安部门为加强治安管理,当地派出所依法收缴了董汝良的猎枪,他为此还伤心了好一阵子。后来,他开始琢磨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在动物经过的通道上用“铁夹子”捕获野生动物。
“原先是杀生,现在是唐僧”,在精心培育的一处花卉苗圃前,董汝良笑着谈起了告别狩猎以后的生活。从去年起,董汝良彻底放手不沾野生动物了。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他的触动很大。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赶紧跟过去那些“老猎户”打电话,聊起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大家觉得董汝良说得在理。
放下猎枪后的董汝良是个“生意迷”,他花时间钻研花卉苗木栽培技术,把花花草草卖到了周边村组;他还购买了机械帮农民打糍粑、加工大米,同时还制作老人用的拐杖等工艺品。2019年,他通过销售花卉苗木和手工活等服务项目,获得纯收入3万多元。
董汝良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准备发展起家庭旅游,等疫情过后建一个农家乐。他告诉记者“真没想到我这个老猎户还能变成经营户呢!”
------------------------
记者手记:
让“野味消费”成为“过去式”
邹德祥
老“猎户”董汝良放下猎枪谋经营的事例告诉我们,全社会需形成一个共同声音——对捕杀猎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应该理直气壮地坚决说“不”!
“放心屠刀”,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成了口号,成了调侃。这次疫情,某些人为图一时之快、一己之私利,猎捕、食用野生动物的后果和教训,是何其沉重!
野生动物携带病毒、传播疾病,是早已有之的常识。有关法律已明文规定严禁滥捕滥杀买卖交易野生动物,情节严重者可以入刑。但是,一些人控制不住饕餮大口,一些不良商贩利欲熏心,导致售卖、食用野生动物屡禁不绝。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就会是一架非常精密的平衡器,反之,人类的破坏力提高一步,“反作用力”也会如影相随,自食恶果。敬畏自然生物,善待野生动物,应当成为每一个人应有的文明素养,而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手段来强制约束,更不应成为不可承受的巨大灾难伤痛之后才有的幡然醒悟。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现实中的丑恶,也警醒了人们的行为。希望以此为鉴,牢固树立起对待野生动物的正确“姿势”。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惩戒、监管等措施的健全,早日让没有节制的“野味消费”成为“过去式”。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湖北罗田人,诗人、作家、旅游营销策划专家,“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新诗人人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